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4第九单元第三课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12-0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2. 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一个统一名称,所以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 Territories”(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边界”之意。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 )A、日本 B、英国 C、俄国 D、法国3. 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4.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5.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 式有利于( )
①减少变法阻力 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 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6.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材料描述的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兴中会 D、保川会7. “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 )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 D、变革阻力太大9. 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10. 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改定律例,裁撤冗员 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1.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其进步性在于( )①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④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2. “人人封章,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依据13.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4. 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派势力势单力孤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5. 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A、废除旗人的特权 B、改革科举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改变中国的政体16. 观察右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17.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18.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19.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 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 ③享有特权的旗人 ④谙习八股的文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0. 下列对于百日维新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
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
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
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1898年……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促进外国在中国的影响,使军事力量现代化,并刺激经济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四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2)、材料二作者认为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3)、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2.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
材料二: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非废四书五经也。……乡会试的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其磨勘之日,于三场尤需从严,如有四书义、五经义理解缪妄、离经叛道者士子、考官均行黜革。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
——[清]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折》
材料三:……朕(光绪帝)详加批阅,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各节剀切周详,颇中肯綮,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两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清]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日
材料四: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教育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改革措施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综合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3.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
——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今天下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
材料二 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分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 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 《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法”及目的。(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除办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教育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