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4课《前方》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12-0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攻坚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我市出台并实施了“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处置法”后,大大缓解了事故现场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和拥堵,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B、“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之间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 C、国家统计局1月10日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被调查者选择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和教育问题的合计过半。 D、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 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使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美轮美奂。 B、有些人对民间剪纸瞧不起,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C、去年,在中央召开的关于征求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座谈会上,有的专家硬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 指出了现存宪法中的许多不足和漏洞。 D、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联党”头面人物不久前公然跑到日本去参拜靖国神社。如此数典忘祖 , 如此卖国行径,难怪港台舆沦会斥李登辉等“台独”分子为汉奸。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文字虽然不是对语言的         记录,但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

    ②在过去的2005年,全球范围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袭来,不断加剧,令人猝不及防,这对各国政府应对复杂              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③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该草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筹安排,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④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他人与社会,个人的成功       靠自我努力,      靠社会支持。

    A、如实      局势      逐步       与其说/不如说 B、真实      局面      逐步       不仅是/而且是 C、真实      局势      逐渐       与其说/不如说 D、如实      局面      逐渐       不仅是/而且是
  • 4.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直言     仗义执言      棘手     痛心疾首 B、出气     出奇不意      休憩     休戚与共 C、淹没     湮没无闻      义气     意气相投 D、刺骨     悬梁刺股      抱怨     以德报怨
  • 5.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信      把言欢      临行 B、息      树      刀剑出      不一顾 C、      遗     下之围      言简意 D、学      泣      文成篇      拾东西
  • 6. 下列对课文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心归去》:“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一句是说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 B、《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这里作者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能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才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C、《前方》:“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里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类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D、《前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一句,是本文的文眼,这里的“离家”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召唤,也可以理解为对家的背叛与放弃。
  • 7.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①于是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②因此,这世界也就有了路。

    ③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④前方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情景并不很明确。

    ⑤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鼓乐。

    ⑥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A、①②④③⑥⑤ B、④③⑥⑤①② C、⑥⑤①④③② D、⑥④③①②⑤
  • 8. 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日带你坐在脚踏车前头藤椅上到处       , 那种激动喜悦,也不是昨天的事。

    ②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渐地      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③前方的       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A、夸耀     熟悉    情境 B、炫耀    熟习   情境 C、夸耀     熟习    情景 D、炫耀    熟悉   情景       
  • 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就此事件,外交部     发表了严正声明,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

     ②到底能不能走下去?前方的路那么那么苦      他不由得感到一阵阵     

     ③这份书稿,今年五月编委会将召集编者做最后一次      。

    A、受权 惶惑 审订 B、授权 惶惑 审定 C、授权 困惑 审订 D、受权 困惑 审定
  • 10. 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艰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B、苏比挪动他那双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泻露真相的裤子跨进饭馆时倒没遭到白眼。 C、先在粘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 D、这时,远远的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濛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 11.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 , 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B、即使前方风雨阻拦,高三的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走过了坎坷泥泞,越过了溪水鸿沟,经历了枯燥乏味的日子,你看,前方风景正好。 C、《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15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不忍卒读 , 心生同情。 D、这个商场展出的商品,有的包装简陋却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有的外观精美却不名一文 , 很多顾客都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 12. 下列对课文主要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什么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更令人满意开怀啊!人生如有知己,应该以自己的孩子为最。(《十八岁和其他》)——作者认为父子关系应该是挚友加知己的关系,这才是父子关系中的最高境界。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击”字形象地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字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C、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我心归去》)——作者用一个夸张了的细节对孤独与无聊进行描写,表现了身处异地他乡的空虚寂寞之情。 D、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前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因为只有离开家,向着理想的目标走向前方,心灵才能有所依靠和寄托。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文眼。
  • 13. 下列句中加线的虚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有他的过去。 B、它们不停地奔跑着,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或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因而 , 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C、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D、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 14. 对徐敬亚《既然》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既然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

    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

    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A、诗人认为人生如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而且,能给人以暂息的礁石也沉入海底,前方连航标线也没有。诗的开篇便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险。 B、那么,人生因此是否迷茫了呢?诗人给了我们答案。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本身的宏观的哲理的思考。 C、四个“既然”组成排比句式,音节和谐自然,意象鲜明、具体。如“岸”指目标,“波澜”指生活的坎坷、艰险等。 D、这首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样。同样是站在人生和历史长河中,同样是站在自身的人生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确立了同样的生活态度。
  • 15. 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曹以轩以“前方”为题,表明人永不停歇地行走在通往前方的路上,追求着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人生是一场苦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种挑战命运的征途中得以体现。 B、柳宗元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和《小石潭记》进行大量主观描写不同,《始得西山宴游记》更侧重于客观描写。作者游历西山,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 C、《江南的冬景》引用诗句,弥补了散文中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的情愫,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沉浸在古典诗句中,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 D、利奥波德在老狼的眼光中所受到的心灵的触动,是一种思想的觉醒。我们看到作者的悲悯和忧虑,作者告诫人们应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树立生命平等意识。

二、填空题

  • 16. 根据注音写汉字。

    击        按nà 不住      颠bǒ      温xīn

  • 17.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憔悴      

  • 18. 《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 19.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20. “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三、阅读理解。

  • 2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前方

    曹史轩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②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③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

    家,甚至是远行。

        ④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⑤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从有了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圈,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⑥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⑦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一一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束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⑧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盘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体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⑨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迭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颛,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速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⑩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类离家远行的四个原因。

    (2)、请对文章第9自然段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3)、文章中画线①②处的“前方”分别指什么?

    (4)、依据文章第7自然段的内容,概括②处“前方”的特点。

    (5)、这篇文章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扩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增强了表现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