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5-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客观题(36分)
-
1. 听下面这段材料,完成小题。(1)、最令人赞叹的石缝中顽强的生命是( )A、山花 B、蒲公英 C、松柏 D、野草(2)、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A、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我们都要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B、生命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认识自己,才能锤炼、成长和升华自己。 C、生命都会遇到暴风雨的洗礼。 D、石缝中的山花和野草也会有生命的春天。2. 下列划线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挪(nuò)移 锻(duàn)练 刹(shà)那间 勃(bò)勃生机 B、蒸(zēng)融 枯萎(wěi) 赤裸(luǒ)裸 养尊(zūn)处优 C、熬(áo)粥 书藉(jí) 逛(guàng)庙会 万象更(gèng)新 D、蒜(suàn)瓣 苦刑(xíng) 杂拌(bàn)儿 哄(hōng)堂大笑3. 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意思没有错的一项是( )A、美不胜收(优美的) 语重心长(深长) 零七八碎(零星,不完整) B、落荒而逃(慌张) 座无虚席(空着) 张灯结彩(陈设,铺排) C、聊以自慰(姑且) 鱼贯而入(连贯) 死得其所(处所,地方) D、意想不到(料想) 肃然起敬(严肃) 重于泰山(比)4. 下面各项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汤姆·索亚历险记》——法国——马克·吐温 B、《凡卡》——俄国——契诃夫 C、《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 D、《鲁宾孙漂流记》——英国——笛福5. 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 , 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B、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 , 毫不混乱。 C、“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2016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D、我现在开始若无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录下来。6. 能依次填写在“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____”“千里江陵一日还,________”“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____”横线上的成语的一项是( )A、一日千里、一帆风顺、一落千丈、一见如故 B、一落千丈、一日千里、一帆风顺、一见如故 C、一日千里、一落千丈、一帆风顺、一往情深 D、一落千丈、一帆风顺、一日千里、一往情深7. 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8.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季必看。 B、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配合意识。 C、针对各种交通乱象,南充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D、在诗歌中,借松、竹常用来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成为古典文学中传统意象。9. 下列句子与前面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留恋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B、有无数个“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C、有多少“第一次”把不可磨灭的印象给你留下啊! D、难道没有无数个“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吗?10.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分别是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B、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匆匆》《背影》《济南的冬天》等。 C、我国古代文学中,三十岁称“而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 D、孔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11. 下列句子中与“大家都说他学习好。”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没有人不说他学习好。 B、他学习好是大家公认的。 C、没有人不说他学习不好。 D、谁说他学习不好呢?12. 根据下列诗句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⑤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③①④②⑤⑥ B、①④③⑤②⑥ C、③①④⑤②⑥ D、①③④②⑤⑥13. 下面语句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B、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C、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D、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长——她可忘不了这个。14. 下面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巧问妙答》说明了雨果和出版商问答的巧妙和智慧。 B、《一个逗号》让我们感受到王尔德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C、《文豪与蚊子》表现了马克·吐温思维敏捷,语言风趣。 D、瑞士钟表公司广告:“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说明瑞士钟表公司的维修人员不太勤快。15. 判断正误。(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巴金,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2)、《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文中有很多首尾呼应的地方。(3)、灯光这篇回忆录,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4)、“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动词连用,写出了老板的凶狠和“我”的可怜。(5)、《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课中的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一次历险。(6)、看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我悟出了成长的道理。二、主观题(34分)
-
16.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1)、谁都会有不懂的地方,正如《师说》中所言: , 孰能无惑?(2)、种树者必培其根,。说明了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3)、叶挺在《囚歌》运用象征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人进出的门 , 为狗爬出的洞。(4)、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放弃抗争,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打败的。 , 。(5)、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17. 按要求写句子。(1)、小明对小强说:“明天我家有事,不能跟你一块儿上街了。”(改为转述句)(2)、这橘子真酸。(改为夸张句)(3)、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仿写句子)
鲜花无语,却;青春无语,却。
(4)、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18. 去年李文同学参加市作文的大赛,名落孙山,他很沮丧。语文老师只对他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今年,李文同学又参加市作文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语文老师还是对他只说了一句话:“这会过去的。”请问:语文老师去年和今年说的“这会过去的。”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去年的“这会过去的”:。
今年的“这会过去的”:。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9.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小题。弈秋,通国之_______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弈秋,通国之。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虽与之俱学,。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①通国:
②为弈秋之为听:
③诲: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3)、本文选自《》,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的道理。2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鲤鱼和泥鳅
宁书科
我在青铜峡工作20余年,学会了捕鱼。青铜峡濒临黄河,渠道如网,湖泊、水坑星罗棋布,是个捕鱼的理想所在。我有两张渔网,每到星期天便外出捕鱼,每次都能捕到很多鱼,但大多是鲤鱼。自己吃不完,便送给邻居们分享。
一次一位邻居向我要几条泥鳅,说是当药引子治病。可我几次都没有捕到泥鳅。是泥鳅太狡猾了吗?不,从我数年的捕鱼经验来看,泥鳅并不狡猾,那为何捕不到呢?原来每次撒网抛出去,泥鳅闻声就朝泥里钻,极难捕到它。鲤鱼就不同了,听见撒网声,就跳到水面上逃跑,水面阻力小跑得快,但渔网抛出的速度更快。鲤鱼被渔网罩住后,________往下钻,________继续抬头跑;此时只要它能低头钻下去,或许能逃过一劫。它的悲剧就在这里。
再者,我在捕鱼前,首先要观察一下水面,看看水中是否有鱼,我在岸边静坐不到十分钟,便有鲤鱼跃出水面,发出“啪啪”的击水声。它首先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捕它就“有的放矢”了。
鲤鱼失败的教训首先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炫耀自己;再就是不肯低头、不愿钻到污泥里去。它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就在所难免了。泥鳅和鲤鱼恰恰相反,该低头时则低头,该钻泥时就钻泥,它不像鲤鱼一样一辈子困在自以为是的“网”里。
(1)、联系上下文,在短文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鲤鱼被渔网罩住后,往下钻,继续抬头跑;此时只要它能低头钻下去,或许能逃过一劫。它的悲剧就在这里。
(2)、每次渔网抛出去时,泥鳅和鲤鱼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3)、请从文中的四字词语(至少两个)归纳概括鲤鱼的特点。(4)、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三、说写·表达(30分)
-
21. 没有过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经历不了的事儿,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努力奋斗了,就一定是最棒的!同学们,用笔写出我们曾经努力奋斗的事吧!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字迹工整,不写错别字。③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自己的心理活动写真实,表达真情实感。④字数不少于45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