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临海、三门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训练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19-05-08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18分)

  •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典能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内hán,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新的能量。同样一篇文章,一fú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岁月的打磨却让它________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1)、划线字“嚼”在文句中的正确读音是(    )
    A、jué B、jiáo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án

    (3)、填入横线上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 ,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 ,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
    (5)、竹篱茅舍,。(白朴《越调·天净沙·冬》)
    (6)、登山,则情满于山。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自己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壮志豪情;王安石登上飞来峰,“”,表达了他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温庭筠行走在“”的商山晨景之中,却仍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 3.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二、阅读理解(67分)

  • 4. 文学作品的命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俗世奇人》中的 , 是个只认七块银元的行医规矩奇特的人物;《儒林外史》中的的名字,意为“渴望得到进士身份的模范”;《水浒传》中宋江的绰号 , 是说他总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2)、请参考示例,选择下列一部作品,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书名的内涵。

    【示例】《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既有对过去美好人事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现实的理性批判。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红星照耀中国》

  • 5.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人也曾被吃。”请从下面的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A.《骆驼祥子》    B.《呼兰河传》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国,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去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田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刀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田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了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B、六安爷固执地去百亩园锄地,因为他对这块土地很有感情。 C、西湾村人最终放弃了这块世代养育他们的百亩园。 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很重要。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的数字,说说它的妙处。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②小谢和小李读到下面这句话时,在朗读的重音上出现了分歧。小谢认为重音落在“一次又一次”,小李认为重音落在“稳稳地”。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3)、“我不是在锄地,我在过瘾。”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理解小说标题“锄”的含义。

    材料链接一:著名作家李锐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京华时报》(2006—10—23  第023版)

    材料链接二:在山西吕梁山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深深感到农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李锐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碎片化阅读正令你越来越愚蠢

        昨天下午,我掏出Kindle准备看《金字塔原理》,这时,有两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第一件事,我发现自己的大脑竟然像转不动了一样!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过于的晦涩,但我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句子反复读了两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记不住。

        第二件事,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涣散得可怕!

        看了两三段之后不由自主地就跑神了,等我回过神来,前面看的部分早已忘记,只得再看一遍。我变得非常地浮躁,只想一目十行地尽快往下掠过,像要寻找着什么。

        仅仅是在三四年前,我还是有着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平心静气的反复阅读很多好书。

        那在这几年间,是发生了哪些因素严重损害了我的阅读习惯呢?

        我的答案是——“碎片化阅读”。诚然,碎片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就目前的碎片化阅读环境,绝对是弊大于利。

        形成阅读惰性,令我们不愿意再在读书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理解。

        所有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提供方,天然就有一个核心的需求,就是获取更多的用户。

        因此,那些调动情绪的,打色情擦边球的内容大行其道,各个平台都绞尽脑汁化为标题党,只为了能让你点进去,向下滑动,再点进下一篇,再向下滑动。看任何文章都是一目十行,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标题不够“震惊”的,点都懒得点。最终的结果是,你的大脑就像我一样,被养得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动,越是不愿意动,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动脑的内容,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系统性的知识会损害你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所有的碎片化阅读几乎都无法令你获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而往往只有一条简单粗暴的建议。而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凭借价值观出位和吸粉的时代。所以你总会不停地看到,今天有人叫你往东,明天他又建议你往西,后天又听到说你哪儿也不去才是最好的。这些冲突的、矛盾的建议和观点,你刚吸收了之后可能会产生一种学到了知识的幻觉。但实质上,这些肤浅的、矛盾的观念只会令你不断地在原地打转,或者是陷入偏激。你不可能仅从一些碎片化的观点中获得成长,这些观点带给你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自我内耗,可能远远大过它能教给你的知识。

        变得越来越浮躁,注意力涣散。

        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在碎片时间不打开手机了。

        我们的注意力由于手机的影响,已经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不断试图寻找刺激的状态。而手机作为各种强刺激源,朋友圈,王者荣耀,各个媒体平台,无数的app占据了你的心智空间,随时随地试图诱惑你。当你的心中填满了各种刺激源的时候,注意力不涣散、整个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产生一种获得了知识的错觉。

        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有两个作用:

        首先是快这的、多元化的获取资讯。在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通过碎片化阅读作为拓展和补充。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90%以上的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试图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知识,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获取了资讯和信息,不等于获取了知识。你知道了“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这只是获取了一条信息。你理解了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的内涵,你能对这条信息产生疑问或者思考,你能够自己有选择的从这篇文章中选择对你有效的建议,这才叫获取了知识。

        关于碎片化阅读,你必须保持理智的认识,不被别人的言论忽悠,不为了偷懒而自欺欺人。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之中逐渐被环境所改变,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在裸泳的傻瓜。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意识到碎片化阅读让自己的注意力涣散,理解力下降了。 B、碎片化阅读能让读者获得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C、碎片化阅读会损害读者原有的逻辑体系,造成价值观混乱。 D、这篇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面对碎片化阅读时,要保持理智。
    (2)、文章从“我”阅读的经历开始写起,有什么好处?
    (3)、下面文字来源于文中的划线处,在修改文章时,编辑删去了此句,你认为他这样做合适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碎片化阅读就像吸毒一样,你体会到了毒品非常轻松的带给你的强烈刺激,那么那些有干货但是平淡的内容你当然没办法、也没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4)、初三(2)班召开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同学提一些建议。
  • 8.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林逋《小隐自题》)

    【乙】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选自《宋史·林道传》)

    【丙】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道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选自《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

    (1)、用“/”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  方  晦  迹  林  壑  且  不  欲  以  诗  名  一  时  况  后  世  乎!

    (2)、解释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

    ①【孤】少         卿言多务,孰若(《孙权劝学》)

    ②【趋】弗荣利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③【善】逋行书     择其者而从之(《论语》)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不录示后世      先帝不臣卑鄙(《出师表》) B、词澄浃峭特        真无马邪(《马说》) C、盘旋久            公将鼓(《曹刿论战》) D、盖尝以鹤飞验也    岂能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4)、【甲】诗中林通说自己“清深趣有余”,【乙】【丙】两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他的这种“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乙】文中说“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你认为【甲】文中的“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这句诗“奇”在何处?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说。
    (6)、明代沈周评价林逋的诗文是“宛然风节溢其间”,从相关选文中你读出了他具有怎样的“风节”?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日,某市公交车挤上了一个抱小孩的年轻妇女,售票员对一个正专注向外看的靠窗小伙说“请给这位妇女让个坐!”

        小伙歉意地点点头说:“没注意,不知道。”说着,连忙站了起来。

        这妇女坐下后,轻蔑地冷笑道:“哼,不知道,装死!”回过头去对同伴说:“臭美的,还要当活雷锋。”

        小伙子突然说:“大嫂。我的东西丢在座位里边了,请让我拿一下!”妇女信以为真,刚刚站了起来,小伙子一屁股坐了下去再也不动了。

    该事件中小伙子的报复行为,是对还是错?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