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5-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 2.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3. 宋在立国之初,“首定商税则例。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凡州县小可商税,不敢专擅创取,动辄奏禀三司取旨行下。”这反映出(    )

    A、政府开始重视商人的利益诉求 B、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高 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 D、官商共利的平衡机制已形成
  • 4.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 5. 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 6.

    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表,能够说明表中数据变化的应是(    )

    A、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 7. 美国记者斯诺根据在延安采访所得到的资料,于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详尽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B、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 C、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D、长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
  • 8.

    张乐平创作的漫画《天罗地网》,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1958年的“剿雀”战:战旗飘扬、全民动员,人们爬在屋上、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鼓噪、枪打雀、猫咬雀。这场围剿麻雀的运动(    )

    A、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9. 雅典民主政体从梭伦时期开始到伯里克利时期完成,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行政机关,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构。这种权力的划分( )

    A、不利于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B、呈现出三权分离的趋势 C、奠定了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础 D、激发了居民参政的热情
  • 10.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 11. 有学者指出,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

    A、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C、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D、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 12. 二战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先后开始了可乐瓶装业务,瓶装可乐在很多欧洲国家市场上已非鲜见。1950-1954年,在联邦德国的销售数量就达到1.4亿瓶,创造了可乐销售历史上的奇迹。这反映出(    )

    A、马歇尔计划初显成效 B、联邦德国发展速度最快 C、欧洲一体化趋势加强 D、欧洲大众文化的衰退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地理大发现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们带着各自的纪年方式和时间体系参与全球化,对相互交流和沟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对历法进行改革,使日期计算恢复正常,也更加精确。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逐渐成为一部绝对的天主教历法,但新教国家出于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长期抵制格列高利历。由于旧历法给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往增添了麻烦,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19世纪末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1884年,由英美两国主导的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确立本初子午线和建议采用以格林成治子午线为基准的“世界日”,为建立世界时区体系打下了基础。欧洲国家和北美地区到20世纪上半期都已接受时区体系,同时很多“地方性”的时间体系和规则也依然盛行。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之下,旧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时间观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将其视为国家创制的重要方面,以维护当下的政治权威。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之后,革命党人群起响应,以图将清统治者与华夏民族区分开来。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新建的民国政府还通过对各种新式节日的庆祝,来显现现实政治权威,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纪年和时间体系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纪年变革的背景和影响。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

    一一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监察制度改革进行评价。

  • 1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国在签订《凡尔赛条约》时,曾提议保障法德边境的安全。道成斯计划通过后,德国复兴指日可待,德国也愿意适当满足法国的要求,以便在军事上获得重新武装的权利,政治上与其他列强平起平坐。英美既害怕德国同苏联接近,又要缓和鲁尔危机以来同法国日趋恶化的关系,因而积极支持缔结西欧保安公约。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加诺举行会议,会议签订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总称《洛加诺公约》。根据《洛加诺公约》的规定,德、法、比三国相互保证不破坏《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不违反关于莱因非军事区的规定,三国保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在德英两国的坚持下,《洛加诺公约》没有规定德国承担维护德波和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迦诺公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现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