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试卷更新日期:2019-04-11 类型:单元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 1. 世界是由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 2.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又如空气中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3.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等。
  • 4. 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
  • 5. 我们可以用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 6.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 7.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 , 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 8.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 9. 铁生锈与水和有关,在日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的多少关系很大。
  • 10. 与硫酸铜溶液接触的铁钉表面会出现物质,溶液颜色变浅,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色。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每题2分,共20分)

  • 11.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 12. 水变成水蒸气是化学变化。
  • 13. 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14. 在实验中,观察到“明显变化”比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更重要。
  • 15. 胡萝卜、白萝卜、南瓜、菠菜、番茄,都是不含淀粉的食物。
  • 16. 把易拉罐压扁.水结冰等都是物理变化。
  • 17. 一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 18.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具有的特征是比空气重、无色透明。
  • 19. 铁锈是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的。
  • 20.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 21. 像易拉罐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等是(   )。
    A、形态发生了改变 B、产生新的物质 C、没有什么变化
  • 22. 下列哪种变化与其他两种变化有着本质上不同的是(   )。
    A、火药爆炸 B、衣服晒干 C、粮食酿酒
  • 23.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 24. 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
    A、黑色 B、紫红色 C、蓝色
  • 25. 铁钉在有腐蚀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不能防止和减缓铁生锈。
    A、刷油漆 B、保持干燥 C、放入盐水中。
  • 26. 在下列环境中,地下铁管道被腐蚀最慢的地方是(     )。
    A、沼泽地中 B、含较多沙粒、潮湿透气的土中 C、干燥、透气性差的土中
  • 27.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纸的燃烧 B、将铁熔化后制成锅 C、温度计内水银长度发生变化
  • 28.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玻璃杯中,木条会(   )。
    A、没有什么变化 B、会熄灭 C、燃烧的更旺
  • 29. 下列容器中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的是(   )。
    A、塑料容器 B、玻璃容器 C、铁制容器
  • 30. 长时间地咀嚼米饭的时候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
    A、口腔中含有糖 B、米饭中的淀粉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 C、米饭里含有甜蜜素

四、一起来归类(每个1分,共12分)

  • 31. 物质的变化真是丰富多彩,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

    (1)冰融成水         (2)灯泡发光         (3)钢铁生锈      (4)空气液化
    (5)海水晒盐         (6)食物腐败        (7)灯泡发光      (8)煤气爆炸 
    (9)木材燃烧         (10)酱油拌饭       (11)书法创作    (12)柠檬汽水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 32. 举例说说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防止.减缓铁制品生锈的速度?(至少三个)
  • 33. 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有淀粉?(请举例说明每种5个)

六、实验题(8分)

  • 34. 探究铁的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请补充下列实验。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1)、我们的假设:
    (2)、实验材料:2枚铁钉.食用油.2只烧杯

    实验方法:1.两枚铁钉放入两只烧杯里;.

    (3)、观察记录铁钉的变化

    现象分析:

    (4)、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