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南平市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5-0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如图是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糖脂,具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 B、②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和构成膜基本支架的作用 C、③可以是细胞器膜、核膜的主要成分 D、④由纤维素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
  • 2. 下列关于人体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静息时,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低于膜外 B、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末兴奋部位之间,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兴奋 C、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主要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 3. 距今一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经多次海陆变迁,形成台湾海峡.随着时间推移,某种鸟的两个种群被分隔,随着时间推移,两地的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逐渐形成两个鸟类新物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变异,形成两个新的鸟类物种 B、新的鸟类物种的产生,实质是基因的定向改变 C、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最终出现生殖隔离 D、两个新的鸟类物种的进化体现了共同进化
  • 4. 当正常人的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80g•L﹣1)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同时,胰岛素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被靶细胞内吞分解,胰岛素分子数量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 B、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后,胰高血糖素进一步促进血糖的摄取与贮存 C、胰岛素被分解后,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可在靶细胞中重新合成 D、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特异性的识别后完成的
  • 5. 下列不是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的是(  )
    A、用新鲜的菠菜叶或藓类的叶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B、观察NaOH在不同体积的琼脂块中扩散的深度,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C、用伞形帽和菊花帽两种伞藻做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探究细胞形态与细胞核的关系 D、32P与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6. 鸡的小腿胫骨颜色通常是浅色的,当有黑色素存在时,胫色变黑,黑色素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的作用.在一个现代化的封闭式养鸡场内,偶然发现一只胫色为黑色的雌鸡(ZW),科研人员让这只雌鸡与浅色胫的雄鸡(ZZ)交配,F1都是浅色胫的;再让F1雌雄鸡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有18只鸡黑色胫,56只鸡浅色胫,其中黑色胫全为雌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黑色胫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B、黑色素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C、F1中的雄鸡产生的精子,一半含有黑色素基因 D、若F1雄鸡与这只雌鸡交配,则子代中黑色胫的全为雄鸡

二、非选择题

  • 7. 将同一品种的小麦种植在生长条件适宜的甲、乙两地.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生长旺盛的小麦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如图,请回答:

    (1)、小麦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参与反应的场所是;在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CO2分解而来.
    (2)、单位时间内,每平方分米的叶面积上,乙地的小麦叶肉细胞在30℃时比25℃时,产生的NADPH的量(填“更多”、“更少”或“相等”),释放的O2的量(填“更多”、“更少”或“相等”).
    (3)、两地栽培的小麦在白天最适生长的温度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分米的叶面积上固定的CO2的量是(填“甲地”或“乙地”)的小麦较多;理由是
  • 8. 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探究NAA(萘乙酸)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实验记录如表,请回答:

    NAA浓度

    (g•L﹣1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水培时间

    第2天

    +

    +

    +

    第3天

    +

    +

    +

    +

    +

    +

    +

    +

    第4天

    +

    +

    +

    +

    +

    +

    +

    +

    +

    (“+”表示生根,“﹣”表示不生根)

    (1)、用NAA处理红薯插条的方法有法和法.
    (2)、据表分析,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g•L﹣1 , 理由是
    (3)、该实验还必须增设一组,其NAA浓度应为 g•L﹣1
    (4)、兴趣小组同学还对红薯插条生根条数进行统计,实验结果绘制如图,据图得知:

    ①NAA促进红薯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g•L﹣1

    , 体现了NAA作用的两重性.

  • 9. 紫茎泽兰是原产中美洲的一种菊科杂草,植株中含有多种导致昆虫和草食动物死亡的有毒物质,其根部还分泌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20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已对我国部分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请回答:
    (1)、可以连续多年采用法调查紫茎泽兰种群数量并计算λ值.若λ值(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其种群数量上升.
    (2)、从种间关系分析,紫茎泽兰成为当地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 从演替的角度分析,紫茎泽兰影响了当地群落自然演替的
    (3)、泽兰实蝇是一种昆虫,它在紫茎泽兰的分生区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紫茎泽兰幼嫩部分取食营养,形成虫瘿(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阻碍紫茎泽兰的生长繁殖.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为 . 但是,目前能够控制紫茎泽兰蔓延的生物极少,紫茎泽兰已经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干扰,说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 10. 大麦的穗部性状有穗型、芒状和稃状,其基因分别用D/d、R/r、H/h表示.二棱、长芒和有稃均为显性性状,六棱、短芒和裸粒为隐性性状.现用表现型为二棱短芒有稃和六棱长芒裸粒的两个纯合大麦品种杂交,F1全为二棱长芒有稃.F1自交产生的F2中表现型统计如表,(假定减数分裂过程中无交叉互换发生)请回答:

    F2表现型

    二棱长芒有稃

    二棱短芒有稃

    六棱长芒裸粒

    六棱短芒裸粒

    数量

    1791

    598

    605

    200

    (1)、请根据如表,在如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出F1植株体细胞中D/d、R/r、H/h三对基因的位置(图中仅显示三对同源染色体).

    (2)、为进一步验证这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应将F1与F2中表现型为的大麦杂交,统计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否符合预期.若符合预期,则表中F2表现型为二棱长芒有稃的纯合大麦约为株.
    (3)、若F2中出现一株表现型为二棱长芒裸粒的大麦,原因是F1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4)、研究发现大麦性状中二棱长芒的植株产量较高,若用新发现的这株大麦尽快获得稳定遗传的二棱长芒裸粒品种,请将该育种流程补充完整.

    二棱长芒裸粒大麦植株→①→②→选出稳定遗传的二棱长芒裸粒大麦.

三、[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11. 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基因可导入农作物中,用于改良该农作物的性状.通过多重PCR技术可扩增并检测转基因农作物的外源基因成分.多重PCR是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针对多个DNA模板或同一模板的不同区域,扩增多个目的基因的PCR 技术.请回答:
    (1)、我国科学家将Bt毒蛋白基因、鱼的抗冻蛋白基因、控制果实成熟的基因导入农作物,可获得、延熟的转基因作物.
    (2)、引物是根据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合成的,每种基因扩增需要一对引物的原因是 . 表是A、B、C三种基因的引物,据表分析,引物特异性主要体现在

    A基因

    引物1

    5′GCTCCTACAAATGCCATCATTGC3′

    引物2

    5′GATAGTGGGATTGTGCGTCATCCC3′

    B基因

    引物1

    5′TGAATCCTGTTGCCGGTCTT3′

    引物2

    5′AAATGTATAATTGCGGGACTCTAATC3′

    C基因

    引物1

    5′CCTTCATGTTCGGCGGTCTCG3′

    引物2

    5′GCGTCATGATCGGCTCGATG3′

    (3)、PCR过程中温度从90℃降到55﹣60℃的目的是
    (4)、检测人员通过多重PCR技术确定农作物中是否含有A、B、C三种转基因.将A、B、C三种基因和待测的农作物基因样品进行PCR,扩增后的产物再进行电泳,结果如图.据图分析:含有三种转基因的农作物是 , 判断依据是

    (5)、与PCR技术相比,多重PCR技术的优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