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试卷更新日期:2017-05-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蕴含着“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中秋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 2.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用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 3. 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 4.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休,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

    A、《政府论》 B、《共产党宣言》 C、《乌托邦》 D、《共同纲领》
  • 5.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 6.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 7.

    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 8. 2001年,以中国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它主要维护的区域是( )

    A、中亚地区 B、东亚地区 C、亚太地区 D、中东地区
  • 9. 《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唐代 D、宋代
  • 10.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 11.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为主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 12. 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13. 1921年,美国人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企业家。这主要得益于( )

    A、苏俄退出世界大战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国内战争结束 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 14. 1948年2月,美国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拥有世界财富的50%,却只有世界人口的6.3%。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在不危及美国国家安全情况下,保持这种优势的“关系模式”。能够体现这一“关系模式”的是( )

    A、  确立并维护世界货币体系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 15.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而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 16. 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C、欧洲联盟成立 D、为欧元发行扫除障碍
  • 17.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与上述四种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

    A、儒、道、法、墨 B、道、儒、法、墨 C、儒、法、道、墨 D、道、法、儒、墨
  • 18.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亳无意义 B、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 19.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须”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戈拉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 20.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21. 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理由“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

    A、创办《青年杂志》 B、主张文学改良 C、倡导“民主与科学” D、发表《狂人日记》
  • 22.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二、综合题

  • 23.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 24.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00字以上)

  • 25. 课程有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式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教育方面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