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2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表是清代前期不同文献对农民兼业现象的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记述

    出处

    (陕西麟游县)“贫民始终艰于无本,不能恒作,惟农隙为之(烧制陶器),少资其利”

    顺治年间《麟游县志》

    (江西泸溪县农民)“三时务耕作,其余对竹煮焦,以楮业(造纸)相高”

    乾隆年间《泸溪县志》

    (江陵县)“乡民农隙以织为业者,十居八九”

    乾隆年间《江陵县志》

    (山西孝义县)“(农民)大抵夏秋力南亩,春冬地冻,别入山砍木掏煤”

    乾隆年间《孝义县志》

    A、农民生产已突破了自给性 B、家庭手工业出现了新发展 C、农业生产开始趋向商品化 D、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
  • 2.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 B、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 C、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D、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
  • 3. 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    )

    二月

    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

    三月

    可粜粟,买布

    四月

    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

    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 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4. 《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
    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5. 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进步 C、佛教文化的影响 D、思想观念的变迁
  • 6. 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 7. “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工商业赋税沉重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物质生产的进步
  • 8.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9.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 10.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 11.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 12.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    )
    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13. 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 14. 据记载,春秋时各国间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的实物,到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大都是以货币支付。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频繁 B、说明国家抑商政策放松 C、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 D、推动了货币经济的统一
  • 15.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1270

    1959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 16. 下表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

    典籍

    记载内容

    《旧唐书·玄宗纪》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全唐文》卷八十一

    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唐会要》六十九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唐会要》八十六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17.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18.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19. 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    )
    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 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 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

二、非选择题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

    113

    1058年

    700

    175

    1064—1068年

    846

    212

    1077年

    879

    220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