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2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制定的《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规定:“中央电影摄影场会同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联合上海各影业公司各组—总机关,由中央电影事业处负责总其成,指挥及分配全部工作。"这一规定旨在( )A、强化对思想的引导 B、促进电影产业发展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巩固抗日统一战线2. 下面是1912年刊登于《太平洋报》上的漫画《乞食工》。它反映了( )A、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动荡 B、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 C、封建陋习仍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D、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3. 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
身份词语
传统保守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知识分子
中西之间的知识分子
新型知识分子
夷
22
10
5
1
洋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其他中性词
0
5
2
20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4. 一位英国外交官描绘道:“驻在南京的浙江部队,用很特殊的方式来庆祝孙文博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白天,他们的队伍带着剪刀做武器,在各个主要街道上游行,对他们所遇到的所有那些仍然蓄着辫的中国人,一律用剪刀剪去辫子。”这反映了当时“剪辫”( )A、实现了社会上移风易俗 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D、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5. 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 B、社会变迁影响服饰变化 C、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科技的进步与发展6. 《申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头之外的零散订户,声明“不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至1875年3月,《申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鼓地进京销售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这说明《申报》( )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 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 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 D、在全国设立代销处7.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A、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8.下图是对某报1890年至1912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 B、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C、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 D、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9. 1900年前后的上海、天津、汉口等租界区域,一些中下层人士热衷于“紧身窄袖半洋装”和“马夹密门绸纽扣”;知识分子与买办阶层则青睐于“金丝眼镜雕毛扇,窄袖衣衫阔领头。品海香烟龙角嘴,包车钻戒诩风流。”这表明当时( )A、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B、阶层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开放程度影响消费观念 D、国人服饰发生根本变化10.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11. 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C、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 D、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12. 2009年6月1日,在“限塑令”走过整一年之际。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结果显示,77.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实施后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而如今,很多人认为“限塑令”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呼吁进一步修改这一法令。这说明( )A、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B、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 C、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D、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13.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如《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14.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B、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D、人们文化水平提升15. 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 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16. 近代欧美国家的科技成就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较早。下表中的数据体现出( )近代科技
铁路
天气预报
电话
电灯
汽车
无线电
欧美技术发明年份
1825
1856
1876
1881
1883
1896
上海使用年份
1876
1873
1882
1882
1901
1909
武汉使用年份
1906
1910
1902
1900
1911
1915
A、近代科技在我国普遍使用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两地引进欧美科技的时差逐年缩短 D、民族工业主导两地城市近代化17. 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 )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 B、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 C、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D、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18.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19. 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1905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这主要反映出清末( )A、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 B、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 C、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 D、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20. “盛锡福”是京华老字号企业(如图为其商标)。刘锡三创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人们剪掉长辫,摘掉瓜皮小帽。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时帽市场一炮打响。材料表明该企业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与社会习俗改革的推动 C、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二、非选择题
-
21.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是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