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二)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2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C、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D、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 2. 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    )

    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 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 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
  • 3.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 B、市场经济理论已经引发初探 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 4.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 5. 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B、重点建设与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国家经济结构日益失衡 D、农业合作化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 6.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产品

    46.5

    49.5

    63.6

    94.9

    A、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7. 某个时期,中国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国民大革命“联俄联共”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8.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 9.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包、转让、租赁、互换、入股合作五种,租赁这种保留承包权而将使用权有偿转移给第三方的形式的流转约占总流转的70%,同时转包在现存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也比较重要。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 B、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说明农村放弃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D、说明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
  • 10.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D、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
  • 11. 1985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这表明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 D、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 12. 1952年至1957年,中国的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37.3%上升到45%,轻工业的比重由62.7%下降到55%。同期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43.3%,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5%。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成果显著 B、为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 13. 下图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一幅宣传画。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对“三线建设”理解正确的是(    )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C、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 D、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 14.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 15.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与前者相比,后者(    )
    A、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 B、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 D、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 16.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2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3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 17.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单位:%)。表格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类别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农轻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工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 18. 1952年英国对华出口额为300万英镑,1953年上升为1030英镑,1957年达到1200万英镑,1958年又增加一倍多,同时中国对英出口额也有大幅度增加。中英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
    A、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 B、中英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C、我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推动
  • 19. 下表是1981年—1984年的美国、欧共体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可知(    )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美国

    3.1%

    2.6%

    3.5%

    6.5%

    欧共体

    -0.3%

    2.1%

    3.1%

    3.1%

    中国

    5.2%

    9.1%

    10.9%

    15.2%

    A、市场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B、欧洲一体化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C、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领先 D、美欧中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成型
  • 20.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 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趋向理性 C、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 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观念相比变化不大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材料三: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特点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两者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今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新中国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