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单元测试(二)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2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908年初,英美烟草公司借口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鹤”商标的颜色与其生产的“玫瑰”商标颜色相近,向香港当局诬陷“南洋”侵权。香港当局强行将南洋价值巨大的“白鹤”牌香烟焚毁,使其被迫放弃“白鹤”商标。这说明(    )
    A、近代民族企业缺少法律保护 B、外国资本极力排挤民族企业 C、民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持 D、民族企业发展缺少民众支持
  • 2. 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 3.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
    A、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B、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 4. 读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状况,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推断(    )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7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A、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民族工业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 5. 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00

    133.5

    240.4

    275.5

    372.9

    520.4

    A、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 6. 观察下表,表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1893年

    15.

    81.8

    2.6

    1910年

    39.8

    41.4

    18.8

    A、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 B、手工制品、原料、机器产品 C、机器产品、原料、手工制品 D、原料、机器产品、手工制品
  • 7. 1872年,李鸿章招办理海运多年官员的朱其昂办理轮船招商局。因招商集股困难,半年后进行改组,由买办商人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会同办理,使得招商局的招股情况迅速改观。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洋务企业完全由官办的格局被打破 B、资本主义企业在官员的诱导下创建 C、海防建设的重点转向扶持民用工业 D、军事工业资金困难的局面得以转变
  • 8. 1872年8月11日,30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当时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这表明(    )
    A、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B、洋务派热衷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C、清政府充分信任汉族官僚 D、边疆危机直接促成此次留学教育
  • 9.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 10.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C、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 11. 下图是1872—1913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    )

    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B、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D、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 1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工厂内迁的提案。从1938年到1942年底,内迁厂矿共计639家,器材12万多吨,技工1.2万余人;以机器、纺织为主。这一举措(    )
    A、导致官僚阶层控制经济命脉 B、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展开 C、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决定作用 D、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 13. 该图《公告》反映了(    )

    A、“一战”时的黄金时代 B、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D、民国时纺织业的发展迅速
  • 14. 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几家丝厂的风潮。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    )
    A、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C、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
  • 15. 下图是近代火柴业留下的商标。商标中的信息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内在动力是(    )

    A、爱国心驱使 B、政府放宽限制 C、列强放松侵略 D、政治地位提高
  • 16. 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
    A、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 17. 下表为近代前期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判断该时期(    )

    地域时间

    中国北部

    中国西北

    长江上游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两广地区

    云贵地区

    均值

    1843年

    4.2

    4.9

    4.1

    4.5

    7.4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8.7

    4.5

    6.3

    A、地域间差异不断缩小 B、江南地区城市化发展较快 C、近代化运动效果显著 D、北方明显落后于长江流域
  • 18. 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
    A、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 19. 1922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在其编选的《劝用国货》中记述:“江西夏布好,蒙古羔羊毛。浙绸苏缎亮又牢,瓷器景德窑。薛针锦绣巧,豫鲁府绸超,雨前龙井滋味好。”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爱用国货歌》中记述:“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这些记述主要意在(    )
    A、引导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B、强调国货质量优于洋货 C、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 D、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
  • 20. 1928年至1937年,是近代中国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了8.7%,究其客观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奉行国家主义 B、国民政府奉行自由主义 C、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深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贸易,英国封锁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打败中国并占领台湾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下)》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以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为基础的商人组织迅速发展。这些商人组织往往有自己的行规帮约。行会组织就把同行业产品的规格、价格,作坊的规模和地点,学徒、帮工的工资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有的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这一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

    材料二: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并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近代商会的产生与中国面对诸列强从领土到经济的欺辱是分不开的,更是与广大中国民营资本试图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愿望分不开。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社会组织的近代商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商会成员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抒议论,择善以从”。民国初年,在全国范围内振兴实业和“商战”热潮下,商会组织达到发展的高峰期。

    ——摘编自杨涛《商会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人组织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商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