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 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陶瓷烧制 B、火药使用 C、活字印刷 D、粮食酿醋2. 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顺利开展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熄灭酒精灯 B、 加热时移走烧杯 C、向试管滴加液体 D、加热试管内的液体3.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其中有一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句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是( )A、生物能由小长大 B、生物能繁殖后代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生物生活需要营养4. 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同学们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0.15米 B、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35立方米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600毫升 D、我们的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5. 如果用下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
B
纲
门
目
种
C
植物体
植物器官
植物组织
细胞
D
人体系统
器官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A、A B、B C、C D、D6. 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地球的孪生兄弟”——一颗围绕恒星开普勒452 运行的行星。该星球跟地球的形似指数为0.98,并且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有可能有活火山,还有可能存在生命。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 )A、建立假设 B、合作与交流 C、提出问题 D、检验与评价7. 将死亡的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水溶性染色剂(PI)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将活细胞浸泡其中,其细胞核不着色,但将PI注入到活细胞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因此可将PI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其鉴别的基本原理是( )A、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分解PI B、死细胞和活细胞细胞核内的物质不同 C、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PI的进入 D、活细胞的细胞壁能够阻止PI的进入8. 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同学的你帮她判断一下,各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9. 下列关于“显微镜结构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步骤(如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步骤1说明对光成功 B、步骤4的操作是向左移动装片 C、该显微镜最大能将细胞放大200倍 D、步骤5的操作是换用了高倍物镜10. 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11. 甲、乙两物体,质量和初温都相同。把甲放在一杯冷水中,搅拌后,水的温度升高了5 ℃,将甲取出,再把乙放进去(假设没有热损失)搅拌后,水的温度又升高了5 ℃。由此可知( )
A、甲的比热大 B、乙的比热大 C、两者的比热一样大 D、无法比较两者的比热12. 每周三下午第四节是某中学的社团活动课。在课堂上科技社的社员们在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小黄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
②小洪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
③小吴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圆的。
④小张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圆的。
⑤小徐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
⑥小方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小芮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识,也分为三层。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⑦13. 在《物质的构成》一课中,老师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在量筒中倒入黄豆和芝麻,记下总体积;再将量筒反复颠倒摇晃,记下混合后的总体积。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后的总体积与未混合前的总体积一样大 B、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未混合前的总体积大 C、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即可得出“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的结论 D、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用形象的宏观现象类比不易观测的物质微观结构14. 下表是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铅
水银
酒精
甲苯
熔点/℃
328
-38.8
-117
-95
沸点/℃
1740
357
78
111
A、铅在350 ℃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固态酒精与甲苯不是晶体 C、在绍兴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D、在绍兴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温度15. 某同学在期末复习阶段整理的笔记中,发现下列四句话,其中正确的一句是:( )A、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所以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不会改变的。 B、当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大于向外界放出的热量时,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C、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的宇宙飞船中,无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 D、宇航员将一块矿石从月球带回地球上,其质量将变大。二、简答题(本题有9小题,20空格,每空1分,共20分)
-
16. 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cm 。(2)、图乙是体温计,此时指示的温度是℃。(3)、图丙中,小石块的体积为 cm3。17. 直接观察是指凭借人们的感官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下列观察属于直接观察还是间接观察:①用体温表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属于直接观察的是。18. 下列分别是蜗牛、麻雀、青蛙、蝴蝶、鲤鱼5种动物,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将上述动物分成两组,与A同组的有(用字母表示)。(2)、动物生活环境不同,呼吸器官也有所区别。如E用呼吸;(3)、麻雀和蝙蝠都会飞行,蝙蝠却属于哺乳动物,这是蝙蝠具有的特点。19.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中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下图是天平的结构示意图。
甲
(1)、请写出图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2]。
(2)、某同学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乙图所示,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克。乙
(3)、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质量食盐的过程中,在托盘中放入食盐后,发现指针偏转如丙图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丙
20. 读图,并回答问题。(1)、图中①点的经纬度是。②点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半球。(2)、图所示三个图幅大小相同的 “城市规划”地图,三个城市中,城区面积最大。21. 七年级某班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决定探究物质种类与蒸发快慢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水和酒精进行实验。(1)、实验过程需要控制为相同的量是等。(写出一个即可)(2)、该兴趣小组根据实验描绘了水和酒精在蒸发时体积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其中A为酒精,B为水。当环境温度上升时,图中表示酒精蒸发的虚线是(选填“甲”或“乙”)22.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工业上常用分离空气法来获得氧气和氮气。方法是先通过降温使氧气和氮气变成液体,然后利用它们的沸点高低不同,使其先后(填物态变化)而达到分离。根据表中信息,先由液体变成气体的是。23. 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下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液态氧
-183
液态氮
-196
(1)、在A,B,C中,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两幅图是(填标号)
(2)、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24. 我们可以用天平测一盒大头针数目,方法如下:先测出一盒大头针质量为M1克,再测出50个大头针的质量为M2克,则一盒大头针数目为。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17空格,每空2分,共34分)
-
25. 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普通的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请你分析说明他的判断是否准确。。
26. 小明认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他解释: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实验过程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导管的体积均忽略不计)【实验步骤】①取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甲。向其中倒入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1的冷水,液面位置如图所示,标记为A。
②向甲保温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人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人水蒸气,移出导管,此时甲杯中液面位置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④另取一个完全相同的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记为乙,并在与甲保温杯相同的位置做好标记A、B。向其中倒入与甲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冷水,液面位置仍然为A。 ▲ ,摇匀后测出水的温度为t3。
⑤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1)、甲杯中水面上升的原因是。(2)、请将步骤④中空白部分的操作补充完整。(3)、若出现的实验现象,则说明小明的观点是正确的。27. 活动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了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十分惊讶:为什么乒乓球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不能“跑”出来?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
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两天后,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⑴取三个塑料空瓶A、B、C,在A、B、C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⑵把三个瓶子全部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敲击容器,观察现象;
⑶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米的密度约为1.37g/cm3)
瓶子编号
体积/cm3
质量/g
现象
A
22
14.4
跑出米面
B
28
38.6
未跑出米面
C
144
50.2
跑出米面
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1(选填“正确”或“错误”);猜想2(选填“正确”或“错误”)。
你认为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
28. 周末,小明到超市购物口渴了,买了一盒酸奶,喝了一口发现酸奶的味道与平时喝过的同样的酸奶似乎不同。他从网上查阅到正常酸奶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联想起近日新闻报道食品造假现象,他怀疑该酸奶掺了一定水分,于是他想通过测量酸奶密度的方法来判断。他看到超市售货处有电子秤,并向售货员要了一只小玻璃杯,借助一瓶矿泉水,测出了酸奶的密度。下面是他测量的过程,请你帮他补充完整。⑴用电子秤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0;
⑵将玻璃杯装满矿泉水,用电子秤测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m1;
⑶将玻璃杯中的水倒干净,;
⑷酸奶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酸奶=。(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水的密度为ρ水)
⑸如果酸奶掺水后其密度会(填“变大”或“变小”)。
29.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质自身的特性有关,小明选取了水和煤油进行实验,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的煤油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开始加热,并适时记录两者的温度(记录结果如下表),试分析。(1)、实验时为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方法有:方法一:可以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方法二:。
(2)、从表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5分钟后,煤油升高的温度高,煤油的比热容比水(选填“大”或“小”)一些;(3)、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使效果更加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A.将两个烧杯均盖上相同的盖子 B.将装置移到通风良好处进行
C.减少水和煤油的质量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30题4分,31题6分,32题6分,共16分)
-
30.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心地观察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水结冰后,冰会浮在水面上,于是大家常说冰比水“轻”。你知道冰比水“轻”其实是指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冰比水“轻”的原因。31. 有一支温度计,表面刻有150格均匀的刻度。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上升到第30格处;将它放到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第80格处。则:(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2)、第100格处表示的温度是多少?(3)、该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32.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的底面积为2×10﹣2米2 , 容器内水的深度为0.2米,且两容器中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已知ρ酒精=0.8×103千克/米3 , ρ铁=7.8×103千克/米3 , ρ铝=2.7×103千克/米3 . )(1)、求A容器中水的质量m水 .(2)、求B容器中酒精的体积V酒精 .(3)、将5400克铝块浸没在水中,质量未知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后,发现两个容器中的液面一样高,且液体均没有溢出,求铁块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