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二模)文综历史

试卷更新日期:2017-04-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

    A、“刑鼎”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的进步 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 2.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

    ①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3.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美洲白银大量进入中国 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
  • 4. 梁启超说:“欲救中国……非择一举国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以下历史文献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新学伪经考》②《孔子改制考》③《变法通议》④《应诏统筹全局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5. 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 C、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开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反清独立
  • 6.

    下图为张漾兮的版画《遗嘱》,该画中有如下文字:“我们奋斗牺牲,是争取你们的光荣生存。我遗留田地,你们要永世地保存完整。不准妥协、投降、卖国偷生。朝鲜、捷克是你们的明镜。”对此作品理解准确的是(    )

    A、描绘了北伐战争中士兵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B、再现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围剿的决心 C、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D、生动地展现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 7.

    下图所示的城市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新中国航空工业在①起步 B、APEC首脑会议曾在②召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③首先开启 D、③是对外开放最早的窗口
  • 8. 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在一年一度选出的官员的治理下,成为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文中“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中的“法律”是指(    )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查士丁尼法典》
  • 9. 17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真相是可知的,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如果人类能发现真相,发现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些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上观念产生的影响是(    )

    A、影响了新航路的开辟 B、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D、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 10.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从前属于州权范围的一些权力,如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工业管制、劳资关系等等,均受到总统和联邦政府的干预。拨款和政策制定之权均在联邦,而州和地方只有执行和管理之权,甚至在州权范围内的事务也有了联邦政府插手的现象。以上现象表明(    )

    ①联邦政府担负起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责 ②新政扩大了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 ③新政结束了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④新政改变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 11. 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欧洲联合发展的意愿 B、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 C、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竞争
  • 12. 与现实主义相比,现代主义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采用的表现方式是荒诞、寓意和抽象的。以下美术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 13.

    货币金融体系不断发展演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末年,钱庄已成为一种金融机关,不但可以兑换铜钱和金银,而且积极地发放贷款。不过中国明代的钱庄,同欧洲中世纪的银行比较,不但规模小,营业范围也小。欧洲的银行,由兑换而发展出存贷款和汇兑的业务来;中国的钱庄,由兑换只发展出贷款业务。存款业务在明朝没有进展,不论公家或私人,都将白银埋在地下,实行窖藏,不能供人利用。因为存款业没有发展起来,导致钱庄规模小;贷款的数目也不大,只是个人间的通融,多供消费。存款业不发达,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没有进步成一个法治国家;一个人的财产放在外面,毫无保障。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大量机构,并发行货币。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为外国银行垄断。外汇市场更是基本上操纵在外国人的手里。外国银行垄断了国际汇兑,上海的外汇买卖业务2/3由英国汇丰银行经营,汇价也由汇丰银行决定。

    金融市场本应该为工商业服务,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产业联系甚少,主要从事黄金、外汇的交易。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多是国家债券,成为各路军阀维持统治,互相混战筹集资金的场所。

    东南沿海城市的金融市场产生早,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天津等沿海大城市。内地金融市场产生较晚,发育程度也很低。抗战期间金融市场曾一度转移到重庆和西南、西北一些城市。抗战后,金融中心很快回到上海等沿海城市。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金融货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明代的钱庄与早期的西方银行相比有什么不同?说明不同的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金融市场的特点。你如何认识以上特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抄写答题示例不得分)

  • 14.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变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经济凋敝,1949年,城市经济陷入严重困难之中,失业严重。

    1950年7月,仅登记失业的工人即达166.4万入,占当时城市职工总数的21%。人民政府本着“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的精神,对官僚资本企业的工人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由于城市失业人数太多,政府不可能都“包下来”,因此在努力恢复生产以增加就业的同时,实行“安置与救济并重”的政策。从1950年4月起,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救济城市失业工人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7月到1953年底,以工代赈达280万人次,领取失业救济金者达460余万人次。到1951年底,城市有220万失业人员重新就业。1952年,全国职工人数比1949年增加了97.5%。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阅读材料,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城市平民改善生活状况的措施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