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22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建立与外交成就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1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该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

    ①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秦朝时设立的桂林郡,主要位于今天的(  )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 3. 1954年为进一步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会议是(  )
    A、巴黎和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
  • 4.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此制度是指(  )
    A、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5. 下图为1951- 2014年西藏(西藏自治区)的人均GDP变化情况。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对外开放政策的有力推行 B、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D、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 6.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发回电给刘少奇和周恩来时说:“缅甸政府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问题, 应复电询问该政府是否愿意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同时请该政府派一负责代表来北 京商谈建立中缅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秉承的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互相尊重主权
  • 7.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在①处填写最恰当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突破美国孤立外交 C、睦邻友好的外交方针 D、负责任的大国外交
  • 8. 2013年,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秘书长拉马特・穆罕默德说:当前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地区冲 突、跨国组织犯罪、贫富差距扩大、气候变化问题、人口与资源困境等等。60年前的中国这一原则必须在21世纪的国际法体系中继续发挥重要和实质性作用。这一原则是指(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大国同盟外交原则
  • 9. 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这一统计图能够说明(  )

    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
  • 10.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11. 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
    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 12. 关于下列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

    ①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召开

    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加

    ③都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精神

    ④都主张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⑤中国在会议上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了解,发展了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 13.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  )
    A、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真正形成 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断遭受挫折 C、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
  • 14.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了(  )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 15.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 16. 1954年6月,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6%。6月至8月,逐级召开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出出席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最后选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这说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建立在直接民主基础之上 B、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C、标志着中国迈入社会主义 D、发扬了政治协商的优点
  • 17. 下表为新中国和其他国家建交时间(  )

    时间

    1964.01.27

    1970.10.13

    1972.03.13

    1972.10.11

    1972.09.29

    1972.12.21

    1979.01.01

    建交国

    法国

    加拿大

    英国

    联邦德国

    日本

    澳大利亚

    美国

    A、中法建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重返联合国推动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外交决策 D、中苏关系的恶化直接促成中美建交
  • 18. 1952年10月,刘少奇提出:“如果我们在今后两三年内制订宪法,势必重复共同纲领,承认资本家的财产及剥削雇佣劳动为合法。但是再过七八年以后,我们又要把资本家的企业国有化,再制订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似乎是有些不好。由此可见刘少奇主张(  )
    A、应慎重对待制订新宪法的问题 B、要尽快制订社会主义宪法 C、新宪法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D、宪法要规定实行计划经济
  • 19. 新中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直接目的在于(  )
    A、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B、对少数民族实施特殊的保护 C、维护民族大团结,防止可能出现的民族压迫情况 D、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 20. 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大多数的法律并非按一般模式立法所制定,基本上贯彻的是实用主义,即在政策引导下开展社会运动,然后制定法律来保护或巩固运动的成果。这一做法(    )

    A、开辟了法律制定的新原则 B、为新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保障 C、体现法律自身的价值追求 D、有利于新法律权威的树立
  • 21. “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新政协《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2. 英国在1950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的压力集团;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 B、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 C、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 D、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
  • 2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
    A、公平公正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原则和民主集中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集中原则
  • 24. “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该国际会议是(   )
    A、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25.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 26. 毛泽东在评论新中国某制度时称“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该制度最可能是( )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革命委员会体制
  • 27.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曾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8.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一、老挝和柬埔寨境内敌对行动的停止将与越南敌对行动的停止同时宣布。……三、敌对行动停止后即不许从境外向老挝和柬埔寨运入新的陆、海、空军的部队和人员,以及各种武器和弹药。”据此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板门店谈判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29.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这次会议内容的是(   )
    A、大会通过了人民政协章程 B、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C、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30. 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也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是新中国外交务实的鲜明体现。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三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外交成就。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的对苏核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 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政策,他明确表示:美国在 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 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分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新世纪中美关系总体缓和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中美两大经济体不但经贸往来规模巨大,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和互补性。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9·11 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政府认识到,美国的真正敌人不是中国,在现实利益和世界多元化发 展的影响下,中美政治关系开始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自1971年“乒乓外交”推动中美 关系解冻以来,中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据统计,2012年赴美旅游的大陆游客达149.%万 人;而2004年,美国马里兰大学作为美国第一家高校与中国南开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表 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一根本原则”。总之,中美关系的缓和,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 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编自赵永东《论新世纪中美关系总体缓和的可能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世纪中美关系总体缓和可能性的表现。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维新派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中外条约的不平等性质,批评了清廷官员在对外交涉中的盲目无知,宣传和普及了国际法知识,对此后中国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产生了久远的影响。1902年,为应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决定改革旧法律制度。在清政府的要求下,英、美、日承诺,待司法改革完成时放弃“治外法权”,但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的法律改革草案尚未完全完成,致使英、美、日的承诺成为空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为中国挣脱不平等条约的密网提供了一个最初的突破口。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自8月14日上午10时起,所有以前我国与德奥两国订立之条约、合同、协议及其他国际条款国际协议,属于中德中奥间之关系者,悉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虽然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未能实现中国的修约目标,但却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两年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终于在《九国公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新生的苏俄政府自成立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苏维埃政府废弃一切特权”.1927年初,中国人民抓住国民大革命的时机,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经过回民政府不断地努力,到1930年5月,所有国家都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美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0月,经过一番磋商,英美终于就立即废约达成共识。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时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
  • 34. 近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

    ——百度百科《中俄北京条约》词条

    材料二:1937年8月中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两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家,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2.倘两缔约国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彼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材料三: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四: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沙俄破坏了我国哪些权益?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中国愿与苏联结盟的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35.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各是什么?此约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哪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性质和它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