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庸夫 色挠 怫然 休祲 缟素
抢地 唐雎 韩傀 免冠徒跣
2. 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今义。①长跪而谢之 古义: 今义:
②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古义: 今义:
③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 今义:
④ 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 今义:
3.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亦免冠徒跣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且秦灭韩亡魏
4.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直接记录人物的语言,通过 的对话和鲜明的反衬,表现了唐雎的精神。“且秦灭韩亡魏”中“韩“魏”分别为“战国七雄”之一,那么另外“五雄”指。5. 《战国策》是 时期家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它是体史书,历史散文集,又称 ,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中的。6.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B、①徒以有先生也 ②以头抢地尔 C、①此庸夫之怒也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轻寡人与 ②尔安敢轻吾射7.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将军身被坚执锐 故不错意也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仓鹰扑于殿上 C、卜者知其指意 固以怪之矣 D、辍耕之垄上 岂直五百里哉二、问答题
-
8. 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9. 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10.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唐雎表现了什么品质?
三、文言文阅读
-
1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解释加线的词。①故不错意也
②轻寡人与
③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
⑤ 请广于君
(2)、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3)、下列句子里加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岂直五百里哉?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5)、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6)、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7)、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12.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甲)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 )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①休祲降于天 ②长跪而谢之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义”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甲文唐雎不辱使命是义,乙文诸葛亮许以驱驰临危受命也是义。你能说说他们“义”的不同内涵吗?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长跪而谢之( )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③寡人谕矣( ) ④图穷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3)、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使毕使于前。(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