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2第六单元第一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10-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中体西用”主张认为 ( )A、为维护清朝的统治,传统的“三纲、五常”可以稍改 B、器械工艺之类尽可改进 C、外国的科技和政治制度都比中国先进 D、“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外来东西不可轻信采用2.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3. 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的原因不包括(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B、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加强 C、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介绍世界知识所致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5. “它因模仿一部分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是下列哪位历史人物 ( )A、魏源 B、张之洞 C、洪仁玕 D、康有为6. 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
②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③都主张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④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7. 有关早期维新派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对待中西文化的观点上是一样的 B、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 C、早期维新派始终与“中体西用”思想差异较大 D、二者代表的阶层是一样的8. 1865年,一位大臣在奏折中提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笼络)耳。”此大臣 ( )A、属于洋务派 B、主张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C、属于顽固派 D、认识到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源9. 对“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正确理解是( )①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③主张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④反对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实质是( )A、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和维护 B、谋求民族独立自强 C、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D、树起了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11.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12.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仁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面能够证明谭嗣同“魄力雄大”的著作是
A、 B、 C、 D、13. 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的发展。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14.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15. 下列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 ( )A、以“自强”和“求富”为根本出发点 B、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传统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16.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张之洞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早期维新派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好 C、康有为提出“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D、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17.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18.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致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 )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实行政治改革19.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两派:甲派主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乙派认为“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反映出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 )A、对待外洋事物的态度 B、对待清政府的态度 C、对待外国侵略者的态度 D、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20.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物,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这段言论应该出自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学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又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方式有何不同?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2)、材料二中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24. 阅读下列摘自邹容《革命军》一书的材料:材料一 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之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众公议,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材料二 “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自由独立国中,所有宣战、议和、订盟、通商及独立国一切应为之事,俱有十分权利与各大国平等。”“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参照中国性质立定。”“区分省份,于各省中投票共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共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州府县又举议院若干。”
材料三 “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请回答:
(1)、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出了哪些主张?(逐条列出,不得照抄原文)(2)、邹容的主张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何也?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毫无补济,其事至易明也……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必不可有所徇庇;耳目皆属于众论,更无所容其舞文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研究政治革命的功夫,煞费经营,至于着手的时候,却是同民族革命并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思想在本质上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