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9讲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12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3. 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4.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5. 北宋时期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 )A、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B、劳役地租成为农业税收主要形式 C、荒年募兵政策消除流民影响 D、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6. 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小农经济趋于衰退7.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
A、用于农田犁耕 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C、便于交通运输 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8. 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五分之四篇幅,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具100多种。下列图中反映三国时期技术成就的是( )A、 B、 C、 D、9. 宋代的户籍有主、客户之分,主户或称税户,“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也”。主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当地的发展程度,主户所占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通常( )
A、交通较为发达 B、经济较为发达 C、土地兼并较弱 D、人口较为稀少10.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11.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B、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12.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13.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14. 宋代有“千年土地八百主”之谚,明清时期也有“百年土地转三家”的说法,甚至有“十年之间易数主”的记载。这说明宋代以来( )A、土地的流转速度加快 B、土地兼并的状况缓解 C、封建土地私有制解体 D、出现农业商品化现象15.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16.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井田制经营17. 宋朝大诗人梅尧臣曾写过一首诗:“农人力已勤,要在布嘉种,手持高斗柄,咀泻三犁垄。月下叱黄犊,原边过废冢,安知侠少年,玉石金羁拥。”诗中所描绘的是( )A、一牛挽犁 B、曲辕犁 C、耧车 D、男耕女织18. 宋代张孝祥有诗中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文中记载的生产工具( )A、运用了自然力 B、可调节水的流量 C、提高了耕作技术 D、此工具出现于宋朝19. 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0. 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21. 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A、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B、土地买卖频繁 C、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D、小农经济破产22. 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复种制 D、一年三熟制23. 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 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 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24.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兼并严重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25.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26.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 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7.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