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6讲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11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士”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这一改变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2.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 3. 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文官政治的形成 B、平民地位的提高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结构的变迁
  • 4.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
    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 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
  • 5.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它确立于隋朝,唐朝为了方便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还设立了政事堂。当时政事堂设在(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 6. 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一些法律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下表(    )

    曹魏律

    殴兄姐加至五岁刑

    南朝律

    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父母弃市

    北朝律

    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父祖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子一岁刑。卖五服内尊长者处死,卖周亲、妻、子妇者流刑

    A、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 B、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 C、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 D、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
  • 7. 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科举制与汉朝、魏晋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惟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 8. 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
    A、汉代分封同姓王 B、唐朝三省并立 C、元代推行行省制 D、清朝设军机处
  • 9.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10. 假如你是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你将会通过哪种选官制度来做官?(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1. 唐朝时期,需要进行运河疏浚工程,由工部上报中央后,由下列哪一机构参与决策(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门下
  • 12.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部,元朝在中央也设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 13.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 14.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 15. 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 16. 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    )
    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
  • 17.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 18. 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 19. 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 20.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 21.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 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 23. 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其主要原因是(    )
    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 B、皇帝残暴 C、外敌大规模入侵 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 24.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职权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②三省的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

    ③三省长官的品级较高,都是宰相

    ④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5.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 26.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
    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 27.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兵部
  • 28. 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 29. 东晋南朝时期有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即侨州郡县的设置。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流徙,大部分渡淮南迁,南迁的移民往往是以原中原世家大族为核心形成的流民集团,当地政府为了招抚流民,安置世家大姓,保持其原有显赫的郡望,即就地按原来籍贯的州郡县名设置政区,给予不税不役的待遇。此举( )
    A、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创举 B、使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阻碍了南方的民族融合 D、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30.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
    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导致宋明儒学家的因循守旧 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二、材料分析题

  • 3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隋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庭命官。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场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 32.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材料一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起到怎样的社会教化作用?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 3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北周的法律“内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文帝命令高颎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定《开皇律》。开皇三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教”的原因,特敕命苏成、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主旨在于“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而不失”,究成了《开皇律》。《开皇律》废除宫刑、车粟、枭首等残酷刑法。《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唐朝基本都上继承了。

    ——摘编自吴楠《论<开皇律>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法律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开皇律》的历史意义。
  • 35.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科举之善良,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直至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的“趋势”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挑选“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魏晋时期的中央政府是如何选拔官吏的?据材料二分析该选官制度实行的原因。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