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07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2. 和下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迁都洛阳 D、淝水之战3.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魏主决定( )A、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 B、迁都洛阳 C、采取措施统一中原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4.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 )
A、鲜卑语 B、汉语 C、氐族语 D、羌族语6.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7.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A、管仲 B、商鞅 C、秦孝公 D、北魏孝文帝8. “由平城迂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9. 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 )A、商鞅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10. 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A、孝文帝 B、司马懿 C、司马炎 D、诸葛亮11. 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12.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13. 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14. 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15. 完成下图迁都壮举的是( )A、秦始皇 B、孝文帝 C、唐玄宗 D、明太祖16. 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序号
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
1
禁胡语、胡服
2
改鲜卑姓为汉姓
3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17. 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A、都孝顺长辈 B、都坚持自己鲜卑族身份 C、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都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18.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改穿汉服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货币19.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20.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迁都长安
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改用汉族姓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1. 独孤焘是北魏贵族。以下有关他的言行记录可能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后的是( )①他上朝时必须穿宽大袖子的汉服
②在一切公私事务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
③与孝文帝一起翻阅品读汉族史书典籍
④他的儿子娶了汉族世家大族之女为妻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22. 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A、齐恒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孝文帝23.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A、盘庚迁都 B、明成祖迁都 C、周平王迁都 D、孝文帝迁都24. 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 )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②颁布均田令
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④颁布“推恩令” ⑤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25. 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26. “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的交融27. 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28.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29.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30.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陛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帝”的改革措施是(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32. 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33.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反映出哪一少数民族的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反映出哪一改革措施?在其改革的措施中,最能接受汉族文化的是哪一措施?(3)、据材料一、二,说说此次改革的影响。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
(1)、材料中的“帝”指谁?他属于哪一个政权?(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内容?(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我曾读过商君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的书,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很相似。但最终他还是落了个谋反的恶名被处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诏不得以鲜卑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两则材料分别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两次改革?(2)、写出和材料二有关的改革的具体措施。(3)、请分析和材料二有关的这次的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