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10-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为田开阡陌封疆”⑤“令民为什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 2.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3.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 4.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5. 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 6. 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B、甲乙二人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C、甲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乙却得不到 D、乙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甲却得不到
  • 7.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推进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是(     )

    A、明确规定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居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燔诗书而明法令
  • 8. 《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普遍推行县制
  • 9.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 10. 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    )

    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 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 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 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
  • 11.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衰落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D、井田制的终结
  • 12.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 13.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 14. 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推行县制 D、连坐制
  • 15.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     )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
  • 16. 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 17. 下列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8.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 19. 一位史学家说:“公元前356年是改革家商鞅开始革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的年代。”商鞅变法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开阡陌 D、建立县制
  • 20.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法家思想 B、农耕经济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命调职。……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

    (2)、材料二涉及商鞅变法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原因。

  • 25. 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纯属侥幸,因为商鞅根本不讲变法策略,一味采用强制手段推行新法。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私斗成风。经过商鞅变法,引导人们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杀敌立功,成为秦人追名逐利的基本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表现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轻视道德修养等方面,商鞅对此加以改造,提出实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1)、概括材料中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变法并非不讲策略的蛮干,依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策略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