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中考数学复习专题之三角形综合题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05 类型:二轮复习

一、解答题

  • 1. 已知:如图1,过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A作直线AP,点B关于直线AP的对称点为E,连接BE,CE,其中CE交直线AP于点F.

    (1)、依题意补全图形;
    (2)、若∠PAB=16°,求∠ACF的度数;
    (3)、如图2,若45°<∠PAB<90°,用等式表示线段AB,FE,F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 2. 如图1,P点从点A开始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A→B→C的方向移动,点Q从点C开始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C→A→B的方向移动,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90°,若AB=16厘米,AC=12厘米,BC=20厘米,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时间,那么:

    (1)、如图1,若P在线段AB上运动,Q在线段CA上运动,试求出t为何值时,QA=AP
    (2)、如图2,点Q在CA上运动,试求出t为何值时,三角形QAB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BC面积的 14
    (3)、如图3,当P点到达C点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试求当t为何值时,线段AQ的长度等于线段BP的长的 14
  • 3. 已知:如图,∠MON=90°,△ABC中,∠C=90°,AC=3cm,BC=4cm,将△ABC的两个顶点A、B放在射线OM和ON上移动,作CD⊥ON于点D,记OA=x(当点O与A重合时,x的值为0),CD=y.

    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通过取点、画图、计算、测量等方法,得到了x与y的几组值,如下表(补全表格)

    x/cm

    0

    1

    2

    3

    4

    4.5

    5

    y/cm

    2.4

    3.0

    3.5

    3.9

    4.0

    3.9

    (说明:补全表格时相关数值保留一位小数)

    (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出以补全后的表中各对对应值为坐标的点,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3)、结合画出的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x的值为时,线段OC长度取得最大值为cm.
  • 4. △ABC中,AB=AC=a,∠EDF的顶点D是底边BC的中点,两边分别与AB、AC交于点F、E,研究BF和CE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可以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研究.

    (1)、研究特例.如图1,∠A=90°,∠EDF=90°,当E,F的位置变化时,BF+CE是否随之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2)、变式迁移.如图2,当∠A=120°,a=6,当∠EDF=°时,(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求出此时BF+CE的值;
    (3)、推广到一般.如图3,当∠BAC和∠EDF满足什么关系时,(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若G是射线BA上的一点,且BG=BF+CE,请直接写出∠BGC的度数.
  • 5. 问题情境: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D⊥BC于点D,可知:∠BAD=∠C(不需要证明);

    (1)、特例探究:如图2,∠MAN=90°,射线AE在这个角的内部,点B、C在∠MAN的边AM、AN上,且AB=AC,CF⊥AE于点F,BD⊥AE于点D.证明:△ABD≌△CAF;
    (2)、归纳证明:如图3,点B,C在∠MAN的边AM、AN上,点E,F在∠MAN内部的射线AD上,∠1、∠2分别是△ABE、△CAF的外角.已知AB=AC,∠1=∠2=∠BAC.求证:△ABE≌△CAF;
    (3)、拓展应用:如图4,在△ABC中,AB=AC,AB>BC.点D在边BC上,CD=2BD,点E、F在线段AD上,∠1=∠2=∠BAC.若△ABC的面积为3,则△ACF与△BDE的面积之和为
  • 6. 如图,已知△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B→C→A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

    (1)、出发2秒后,求△PBQ的面积;
    (2)、当点Q在边BC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PQB能形成等腰三角形?
    (3)、当点Q在边CA上运动时,求能使△BCQ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
  • 7. 如图1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直线MN经过点A,BD⊥MN于点D,CE⊥MN于点E.

    (1)、求证:∠ABD=∠CAE;
    (2)、求证:DE=BD+CE;
    (3)、当直线MN运动到如图2所示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直接写出线段DE、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
  • 8.      
    (1)、阅读理解:

    如图1,在△ABC中,若AB=10,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解决此问题可以用如下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BE(或将△ACD绕着点D逆时针旋转180°得到△EBD),把AB,AC,2AD集中在△ABE中.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判断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

    (2)、问题解决:如图2,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中点,DE⊥DF于点D,DE交AB于点E,DF交AC于点F,连接EF,求证:BE+CF>EF.

  • 9. 如图,点N是△ABC的边BC延长线上的一点,∠ACN=2∠BAC,过点A作AC的垂线交CN于点P.

    (1)、若∠APC=30°,求证:AB=AP;
    (2)、若AP=4,BP=8,求AC的长;
    (3)、若点P在BC的延长线上运动,∠APB的平分线交AB于点M.你认为∠AMP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求出∠AMP的大小.

  • 10. 如图所示,直线AB交x轴于点A(a,0)交y轴于点B (0,b),且a、b满足 ab+(a6)2 =0,P为线段AB上的一点.

    (1)、如图1,若AB=6 2 ,当△OAP为AP=AO的等腰三角形时,求BP的长.
    (2)、如图2,若P为AB的中点,点M、N分别是OA、OB边上的动点,点M从顶点A、点N从顶点O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1cm/s,则在M、N运动的过程中,S四边形PNOM的值是否会发生改变?如发生改变,求出其面积的变化范围;若不改变,求该面积的值.
    (3)、如图3,若P为线段AB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过B点作BD⊥OP,交OP、OA分别于F、D两点,E为OA上一点,且∠PEA=∠BDO,试判断线段OD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 11.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板ABC放置在锐角△PMN上,使该直角三角形纸板的两条直角边AB,AC分别经过点M,N.

    (1)、【发现】

    ①如图1,若点A在△PMN内,当∠P=30°时,则∠PMN+∠PNM=°,∠AMN+∠ANM=°,∠PMA+∠PNA=°.

    ②如图2,若点A在△PMN内,当∠P=50°时,∠PMA+∠PNA=°.

    (2)、【探究】

    若点A在△PMN内,请你判断∠PMA,∠PNA和∠P之间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写出理由.

    (3)、【应用】

    如图3,点A在△PMN内,过点P作直线EF∥AB,若∠PNA=16°,则∠NPE=

  • 1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2)、(1,8)

    (1)、求三角形ABO的面积;
    (2)、若点M(﹣4,n),且三角形MAB的面积为10,求M点的坐标;
    (3)、如图,把直线AB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平移,问经过多少秒后,该直线与y轴交于点(0,﹣1)?
  • 13. 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不与点B、点C重合).以AD为边作△ADE,且AD=AE,连接CE,∠BAC=∠DAE.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试说明:①△ABD≌△ACE;②BC=DC+CE;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探究线段BC、DC、CE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 14. 如图,O在等边△ABC内,∠AOB=100°,∠BOC=x,将△BOC绕点C顺时针旋转60°,得△ADC,连接OD.

    (1)、△COD的形状是
    (2)、当x=150°时,求△AOD的形状;此时若OB=3,OC=5,求OA的长;
    (3)、当x为多少度时,△AOD为等腰三角形.
  • 15. 如图,直线AB交x轴于点A(3,0),交y轴于点B(0,2)

    (1)、求三角形AOB的面积;
    (2)、在x轴负半轴上找一点Q,使得S△QOB=S△AOB , 求Q点坐标.
    (3)、在y轴上任一点P(0,m),请用含m的式子表示三角形APB的面积.
  • 16. 已知A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
    (1)、如图(1),当AB=AC时,求证:AD∥BC;

    (2)、如图(2),当AB<AC时,BC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点P,PM⊥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M,求证:AC=2AM+AB;
    (3)、在(2)的条件下,如图(3)连接PC,若∠ACP=30°,PM=2AM,AC= 65 PC,AM=5,求AB的长.
  • 17. 已知等腰△ABC中,AB=AC,点D在直线AB上,DE∥BC,交直线AC于点E,且BD=BC,CH⊥AB,垂足为H.

    (1)、当点D在线段AB上时,如图①,求证DH=BH+DE;

    (提示:在DH上截取HM=BH,连接CM,CD.)

    (2)、当点D在线段BA延长线上时,如图②;当点D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如图③,直接写出线段DH,BH,DE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3)、在(1)、(2)条件下,若CE=7,BH=3DE,则DH=
  • 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3,0),点B(0,3 3 ),点O为原点.动点C、D分别在直线AB、OB上,将△BCD沿着CD折叠,得△B'CD.

    (Ⅰ)如图1,若CD⊥AB,点B'恰好落在点A处,求此时点D的坐标;

    (Ⅱ)如图2,若BD=AC,点B'恰好落在y轴上,求此时点C的坐标;

    (Ⅲ)若点C的横坐标为2,点B'落在x轴上,求点B'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 19. 已知等腰Rt△ABC中,∠C=90°,AC=5,点D为BC边上的一个定点,连接AD,点P为AC边上一个动点.

    (1)、如图1,若AD=BP,CD=2,求AP的长;
    (2)、如图2,∠CAD=20°,点Q为AD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Q、PD,当线段PQ与PD之和最小时,求∠PDQ的度数;
    (3)、在(2)问的条件下,将△ACD绕点D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C′D,设旋转角为α(0°<α<180°),在旋转过程中,直线A'C'、直线A′D分别与AB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和F,是否存在这样的位置,使得△A'EF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的旋转角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20. 如图,已知△ABC中,AB=AC=10厘米,∠ABC=∠ACB,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

    (1)、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C的长度;
    (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3)、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 21. 如图1,点P、Q分别是边长为5cm的等边△ABC边AB、B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点Q从顶点B同时出发,且它们的速度都为2cm/s.

    (1)、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BQ= , BP= .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并求出何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1,连接AQ、CP交于点M,在PQ运动的过程中,∠CMQ的度数有变化吗?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直接写出它的度数.
    (3)、如图2,当点P、Q运动到射线AB、BC上时,直线AQ、CP交点为M,则∠CMQ变化吗?若变化,则说明理由,若不变,则求出它的度数.
  • 22. 动点型问题是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运用分类讨论及数形结合的思想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BC=4cm,AC=10cm,点D在射线CA上从点C出发向点A方向运动(点D不与点A重合),且点D运动的速度为2cm/s,设运动时间为x秒时,对应的△ABD的面积为ycm2

    (1)、填写下表:

    时间x秒

    2

    4

    6

    面积ycm2

    12

    (2)、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出现△ABD为等腰三角形的次数有次,请用尺规作图,画出BD(保留作图痕迹,不写画法);
    (3)、求当x为何值时,△ABD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 14
  • 23. 在△OAB中,OA=OB,OA⊥OB.在△OCD中,OC=OD,OC⊥OD.
    (1)、如图1,若A,O,D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S△AOC=S△BOD

    (2)、如图2,若A,O,D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OAB和△OCD不重叠.则S△AOC=S△BOD是否仍成立?若成立,请予以证明;若不成立,也请说明理由.

    (3)、若A,O,D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OAB和△OCD有部分重叠,经过画图猜想,请直接写出 S△AOC和S△BOD的大小关系.
  • 24. 已知:在△BCD中,∠BDC=90°,BF平分∠DBC交CD于F,过点C作CE⊥BF交延长线于E,延长CE、BD交于点A.
    (1)、如图1,若BD=CD.①求证:BF=AC;②直接写出 CEBF 的值;

    (2)、如图2,过点D作DH⊥BC交BF于点G,垂足为H,过点G作GN∥BC交DC于点N,请判断DF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 25. 如图,在△ABC中,AB=AC=4cm,∠BAC=100°,点D是BC上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E.

    (1)、求证:∠BAD=∠EDC;
    (2)、当∠BAD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
    (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请直接写出∠BAD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 26. 如图1所示,AE=AF,AE⊥AF,E,F,B在同一直线上,AB=AC,∠BAC=90°.

    (1)、求证:∠EAB=∠FAC
    (2)、判断△AEB与△AFC是否全等?若全等,请给出证明;若不全等,说明理由
    (3)、当EF=FB时,如图2,求证:CE=CB.

  • 27. 如图,△ABC和△DBE均为等腰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

    (1)、如图1,若∠BAC=∠BCA=∠BDE=∠BED=55°

    ①求证:AD=CE;

    ②求∠AEC的度数.

    (2)、如图2,若∠ABC=∠DBE=120°,BM为△BDE中DE边上的高,CN为△ACE中AE边上的高,CN=a,BM=b试证明:AE= 233 a+2 3 b.
  • 28. 定义: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线段PQ和点M,在△MPQ中,当PQ边上的高为1时,称M为PQ的“等高点”,称此时MP+MQ为PQ的“等高距离”.
    (1)、若P(1,1),Q(4,1).

    ①在点A(0,2),B( 52 ,3),C(1,0)中,PQ的“等高点”是(填字母);

    ②若点M为PQ的“等高点”,求PQ的“等高距离”的最小值及此时点M的坐标.

    (2)、若P(0,0),PQ=2,当PQ的“等高点”在y轴正半轴上且“等高距离”最小时,试求此时点Q的坐标.

  • 29. 如图1,Rt△ABC中,∠B=90°,AB=6cm,BC=8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与此同时,点Q从点B开始沿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分别从A,B点出发,设出发时间为ts(t>0).

    (1)、当t为何值时,△PBQ的面积是8cm2
    (2)、当t为何值时,点P和点Q间的距离是6cm?
    (3)、如图2,若点P,点Q同时从B点出发,点P沿折线BA﹣AC移动,点Q沿折线BC﹣CA移动,其余条件均不变,求当P,Q在D点相遇时,点D与点B的距离.
  • 30. 已知△ABC,AB=AC,D为直线BC上一点,E为直线AC上一点,AD=AE,设∠BAD=α,∠CDE=β.
    (1)、如图,若点D在线段BC上,点E在线段AC上.

    ①如果∠ABC=60°,∠ADE=70°,那么α=°,β=°.

    ②求α,β之间的关系式.

    (2)、是否存在不同于以上②中的α,β之间的关系式?若存在,求出这个关系式(求出一个即可);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31. 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C=8 2 cm,AD⊥BC于点D.点P从点A出发,沿A→C方向以 2 cm/s的速度运动到点C停止.在运动过程中,过点P作PQ∥AB交BC于点Q,以线段PQ为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QM,且∠PQM=90°(点M,C位于PQ异侧).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PQM与△AD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2

    (1)、当点M落在AB上时,求x的值;
    (2)、当点M落在AD上时,PM与C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此时x的值是
    (3)、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32. 两个直角边为6的全等的等腰Rt△AOB和Rt△CED中,按图1所示的位置放置,A与C重合,O与E重合.

    (Ⅰ)求图1中,A,B,D三点的坐标;

    (Ⅱ)Rt△AOB固定不动,Rt△CED沿x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向右运动,当D点运动到与B点重合时停止,设运动x秒后Rt△AOB和Rt△CED的重叠部分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Ⅲ)当Rt△CED以(Ⅱ)中的速度和方向运动,运动时间x=4秒时Rt△CED运动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求点G的坐标.

  • 33. 在△ABC中,∠ACB=90°,CD为AB边上的高线,DE⊥AC于点E.

    (1)、若AD=BC,求证:DE=DB;
    (2)、若G是DE的中点,延长AG交BC于F.求证:F是BC的中点;
    (3)、在(2)的条件下,延长CG交AB于H,使AH=BH,当AC=4时,求DE的长.
  • 34. 阅读材料:

    我们曾经解决过如下问题:“如图1,点M,N分别在直线AB同侧,如何在直线AB上找到一个点P,使得PM+PN最小?”

    我们可以经过如下步骤解决这个问题:

    ①画草图(或目标图)分析思路: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P′,连接P′M,P′N,根据题目需要,作点M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M′,将P′M+P′N转化为P′M′+P′N′,“化曲为直”寻找P′M′+P′N的最小值;

    ②设计画图步骤;

    ③回答结论并验证.

    解决下列两个问题:

    (1)、如图2,在△ABC中,AB=3,AC=4,BC=5,EF垂直且平分BC,点P在直线EF上,直接写出PA+PB的最小值,回答PA+PB取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并在图中标出来;解:PA+PB的最小值为 , PA+PB取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是
    (2)、如图3,点M,N分别在直线AB两侧,在直线AB上找一点P,使得∠MPB=∠NPB.要求画图,并简要叙述确定点P位置的步骤.(无需尺规作图,保留画图痕迹,无需证明)

    解:确定点P位置的简要步骤:

  • 35. 已知:如图,在△ABC中,AC=AB=10,BC=16,动点P从A点出发,沿线段AC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s,时间为t秒,P点关于BC的对称点为Q.

    (1)、当t=2时,则CN的长为
    (2)、连AQ交线段BC于M,若AM=2MQ,求t的值;
    (3)、若∠BAQ=3∠CAQ时,求t的值.
  • 36. 如图,△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1)、如图1,若∠CAB=∠CBA=∠CDE=∠CED=50°.

    ①求证:AD=BE;

    ②求∠AEB的度数.

    (2)、如图2,若∠ACB=∠DCE=90°,CF为△DCE中DE边上的高,试猜想AE,CF,BE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 37. 在等边△ABC中,E为BC边上一点,G为BC延长线上一点,过点E作∠AEM=60°,交∠ACG的平分线于点M.

    (1)、如图(1),当点E在BC边的中点位置时,通过测量AE,EM的长度,猜想AE与EM满足的数量关系是
    (2)、如图(2),小晏通过观察、实验,提出猜想:当点E在BC边的任意位置时,始终有AE=EM.小晏把这个猜想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形成了证明该猜想的几种想法:

    想法1:在BA上取一点H使AH=CE,连接EH,要证AE=EM,只需证△AHE≌△ECM.

    想法2:找点A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F,连接AF,CF,EF.(易证∠BCF+∠BCA+ACM=180°,∴M,C,F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要证AE=EM,只需证△MEF为等腰三角形.

    想法3:将线段BE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F,连接CF,EF,要证AE=EM,只需证四边形MCFE为平行四边形.

    请你参考上面的想法,帮助小晏证明AE=EM.(一种方法即可)

  • 38. 如图,A(0,4)是直角坐标系y轴上一点,动点P从原点O出发,沿x轴正半轴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以P为直角顶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PB.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AB∥x轴,求t的值;
    (2)、当t=3时,坐标平面内有一点M,使得以M、P、B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P全等,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
    (3)、设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连接A'B,

    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OA'B的度数是否会发生变化,

    若不变,请求出∠OA'B的度数,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 39. 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如图1,△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则S△ABD=S△ACD

    (1)、在图2中,E、F分别为矩形ABCD的边AD、BC的中点,且AB=4,AD=8,则S阴影
    (2)、在图3中,E、F分别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D、BC的中点,则S阴影和S平行四边形ABCD之间满足的关系式为
    (3)、在图4中,E、F分别为任意四边形ABCD的边AD、BC的中点,则S阴影和S四边形ABCD之间还满足(2)中的关系式吗?若满足,请予以证明,若不满足,说明理由.

    解决问题:

    (4)、在图5中,E、G、F、H分别为任意四边形ABCD的边AD、AB、BC、CD的中点,并且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0平方米,求图中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和(即S1+S2+S3+S4的值).
  • 40. 我们引入如下概念,

    定义;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内心,举例:如图1,PE⊥BC,若PE=PD则P为△ABC的准内心

    (1)、填空;根据准内心的概念,图1中的点P在∠BAC的上.
    (2)、应用;如图2,△ABC中,AC=BC=13,AB=10,准内心P在AB上,求P到AC边的距离PD的长.
    (3)、探究;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C=BC=6,∠C=90°,准内心P在△ABC的边上,试探究PC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