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9-03-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的“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    )
    A、工业化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 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的数据变化说明了(    )

    时间

    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B、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 C、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产生影响
  • 3.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两个五年计划后 D、三年国内战争后
  • 4.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桎梏”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华沙条约组织
  • 5.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C、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
  • 6.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该成就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7.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纠正错误,列宁(    )

    A、发动十月革命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五年计划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8. “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显示了斯大林(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9. 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
  • 10. 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国防工业总立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000辆;到1937年底,苏军拥有各类坦克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672架,是1928年的4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趣讲应》

    材料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的发展。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 13. 工业化是人类步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种子在已潜藏了多年,然后才爆发式出现了惊人的发展,这并非偶然事件,而是若干因素导致的自然结果。

    材料二: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姿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材料中“工业革命的种子”发芽的标志是什么?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若干因素”具体包括哪些?
    (2)、依据材料二,谈谈斯大林对“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你认为这条工业化道路会给苏联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英国工业化道路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