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4-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李明妈是个“淘宝控”,衣帽鞋袜,零食水果等都要上网“淘”,最近给李明网拍一件羽绒服,快递单上留的地址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中至镇门楼村”。

    (1)、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的标准,快递单上涉及的行政区共有级别是(  )

    A、2 B、3 C、4 D、5
    (2)、为能最快拿到物品,李明妈选择了离家最近省份的卖家,你觉得她应选择(  )

    A、浙江省 B、广东省 C、天津市 D、青海省
    (3)、穿上新羽绒服,李明在微信朋友圈晒起了照片,却发现此时远在海口的表弟还穿着短袖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地形不同 B、植被不同 C、气候差异 D、海陆位置不同
    (4)、李明家地处我国地势阶梯是(  )

    A、第一级 B、第二级 C、第三级 D、第四级
    (5)、五莲县所属的温度带,干湿地区是(  )

    A、热带、湿润地区 B、亚热带、湿润地区 C、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D、亚热带、半湿润地区
  • 2.

    读我国四个省区的轮廓及流经河流示意图。

    (1)、如图为我国四个省区轮廓,简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云②粤③鲁④黑 B、①藏②粤③鲁④黑 C、①云②桂③渝④黑 D、①云②粤③鲁④青
    (2)、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布界限“黑河—腾冲”连接(  )

    A、①省和②省 B、②省和③省 C、③省和④省 D、①省和④省
    (3)、小欣在地理课上自我介绍:“我的家乡有阳关直射现象,并且与越南、老挝两国相邻”。她最有可能来自的省级行政区是(  )

    A、 B、 C、 D、
    (4)、地处我国最东端和最北端的省级行政区是(  )

    A、 B、 C、 D、
  • 3.

    地球上30°N纬线穿越的是一个神秘地带,许多奇迹和奇异现象分布在该纬线南北200千米范围内,我国318国道大致沿30°N纬线延伸,景观也极为丰富,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1)、沿318国道看不到的景观是(  )

    A、山高谷深,雪山绵绵 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稻田广布,河网稠密 D、小桥流水,花果飘香
    (2)、除了这个区域,在地球的这个纬度带上,大部分地区地理景观是(  )

    A、沙漠戈壁 B、广阔的草原 C、茂密的雨林 D、一望无际的针叶林
    (3)、“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自西向东所经过的省级行政区是(  )

    A、西藏自治区、四川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 B、青海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 C、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湖北市、安徽省、浙江省、上海市
  • 4.

    读2006~2011年中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

    (1)、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是(  )

    A、人口已停止增长 B、人口总量逐渐下降 C、人口增速度越来越快 D、人口总量增加增速下降
    (2)、有关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基数庞大,出现负增长最好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最好停止增长 C、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增长再快也无妨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普遍二孩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该政策实施后将(  )

    ①改变我国人口负增长现状②取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③促进人口均衡发展④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如图为一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邮票。

    (1)、邮票中属于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少数民族表演歌舞的是(  )

    A、A      B、B      C、C      D、D
    (2)、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  )

    A、东北、东南、西北 B、西南、西北、东北 C、西南、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东南
    (3)、我国民族分布且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其中壮族聚居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

    A、拉萨 B、西宁 C、南宁 D、呼和浩特
  • 6.

    读我国沿32°N的地形剖面图。

    (1)、图中反映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

    A、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B、地形分布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D、地形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图中山脉①是(  )

    A、雪峰山 B、巫山 C、昆仑山 D、太行山
  • 7.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众多的国家,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读长江水系图。

    (1)、关于长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源于西藏,跨地势二级阶梯,注入东海 B、流域面积和流程长度,含沙量均居我国首位 C、葛洲坝水电站位于长江中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D、干流横贯东西,支流联结南北,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2)、关于长江和黄河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有凌汛现象发生 B、下游都出现“地上河” C、防洪是治理的首要任务 D、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 8.

    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读铁路枢纽分布图。

    (1)、图中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京广线 B、②包兰线 C、③北京 D、④上海
    (2)、铁路运输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  )

    A、机动灵活 B、安全舒适 C、快捷方便 D、运量大,运输距离长
  • 9. 阅读资料:“北京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所在地、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住在北京。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的中央机构都在北京办公。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的各个国家,都在北京设立了驻华使馆机构。”据此说明北京的职能之一是(  )

    A、全国的军事中心 B、全国的经济中心 C、全国的政治中心 D、全国的文化中心

二、填空题

  • 10.

    阅读资料,完成各题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下列如图为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如图表示我国地域差异。

    (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写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四城市中七月气温相差约 , 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特点是

    (4)、四城市降水多集中在季,年降水量最大的是

    (5)、A城市的气候特点可如下描述;其对应城市是

  • 1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土地孕育了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以下三幅图表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

    (1)、图1显示我国土地资源特点是什么?

    (2)、图2显示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是什么?

    (3)、由图3可知,随着我国人口 , 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为此,我国制定的土地基本国策是

    (4)、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1中①~⑤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适宜发展畜牧业的是(代号),其土地利用类型是 , 适合种植水稻的是(代号);代号③土地利用类型为 , 从地形类型看,主要分布在

  •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各题。

    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渤海全称为“环渤海经济区”或“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他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重点解决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1)、该区域经济发达,拥有两大工业基地,还有我国首个高科技中心

    (2)、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相比,该区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该区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这里农业发展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4)、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南水北调是把流域的水资源,调到地区,解决环渤海地区缺水问题除了调水,在农业上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1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跟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如图为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示意图。

    (1)、填写地理事物名称:

    A(山脉)B(山脉)C(山脉),D(河流)

    (2)、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特征是 , 制约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是

    (3)、黄土高原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中,自身固有的有哪些?

    (4)、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问题,人们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