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07 科技成就

试卷更新日期:2019-02-2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   )
    A、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B、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C、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 2.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航海 D、迷信活动
  • 3. 宋代出版中心散及全国四面八方,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局面,印刷品内容也扩展到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宋代(    )
    A、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B、印刷术的进步和推广 C、《农政全书》的畅销 D、市民文化的广泛传播
  • 4. 《中国全史》写道:“从公元960年到1278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夏几个政权同时并立的时代。虽然这一时期各政权之间战事频繁,但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下列成就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B、 C、 D、
  •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 6. 元朝王祯《农书》中,专门写了一节“造活字印书法”。其介绍当时创制的活字应该是(  )
    A、泥活字 B、木活字 C、铜活字 D、铅活字
  • 7. 古代史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共有四次高潮。……其中,第三次发生在宋元时代”。下列中华文化成果向外传播不属于这次高潮的是(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火药及火器 D、造纸术
  • 8. 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下列典籍中提到指南工具或指南针技术的有(  )

    ①《韩非子》 ②《抱朴子》 ③《武经总要》 ④《梦溪笔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9. 考古中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 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 10. 已知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 11. (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
    A、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B、改变了欧洲人阅读方式 C、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12.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 13.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 1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哥伦布、麦哲伦实现远洋航行提供重要技术保证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 15. 该书问世以后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曾多次被刻印,被乾隆皇帝称赞为“用意勤而民事切”。现代有人评价它是我国传统农书中空前绝后的。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 16. 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源在于四大发明的传入 C、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D、四大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17.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印刷技术的进步
  • 18. 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重实用
    ③不注重科学分析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9. 一些本草书中曾记载服食“金丹”可以长生不老;服食黄连、芫花等可以成仙不死。李时珍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方士谬言”……大豆,古方称之能解百毒,但临床用之如何,并不十分清楚,李氏意欲通过自己的试验,判断其是否能解百毒。于是他先用大豆解毒,但“每试之大不然”,说明大豆解毒功能不确切,后来加入甘草,结果“其验乃奇”。这说明李时珍(   )
    A、专注于中药药物的研究 B、证实大豆能够解毒 C、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说法 D、注重经验的积累
  • 20. 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

    A、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实用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 21. 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
    A、《论语集注》 B、《本草纲目》 C、《朱子语类》 D、《四书章句集注》
  • 22.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有原创性 B、发明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必然关联 C、应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的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 23.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24. 史书记载,北宋名将李纲镇守开封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明朝将领曾铣镇守陕西时,发明了被誉为定时炸弹雏形的慢炮.清初军械制造家戴梓发明了连株炮,在抗击沙俄侵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北宋时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军事将领是火药武器的主要发明者 C、火药武器能影响战场局势 D、古代中国火药武器一直领先于世界
  • 25.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26.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 27.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D、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 28. 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
    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教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B、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C、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D、以人伦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 29.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二、材料分析题

  • 30.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看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三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光启看到外国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他惊呆了:脚下的土地竟然是圆的!其后,走上了研究西学的道路。更为甚者,徐光启因此还加入了基督教,现在墓前就立有一个白色的十字架。

    由利玛窦口译成中文,徐光启用笔记录下来的《几何原本》前六卷译出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今天我们数学课本里常用的“几何”“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相似”等名词术语,都是由徐光启确定下来的。

    徐光启编纂的《崇祯历书》,第一次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还在计算方法上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1644年颁行后,成为清朝一代通行的历法,成为200多年间中国官方的天文学体系。

    徐光启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又研究涉猎了包括兵机、测绘、水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徐光启并不觉得学习西方的长处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认为只有中西学术文化贯通才能超过西方,一直主张平等的文化交流,有着显而易见的文化自信的底气。

    ——根据《后学楷模徐光启》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具有“文化自信”的原因。徐光启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百分比

    其他国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2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中外重大发明所占比重的发展趋势图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中国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00 年后中西重大发明所占比重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與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历、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照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殴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