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2-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蒋廷酸《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2. 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到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4. 《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可将各项机器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
    A、增辟通商口岸 B、割占土地 C、获得赔款 D、开设工厂
  • 5.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技术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 6. 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7.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改革政治体制 B、发展民族工业 C、反侵略反封建 D、推翻军阀统治
  • 8. 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扶助农工
  • 9. “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侵略与屈辱 B、救亡与探索 C、反抗与斗争 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 10.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的是(    )
    A、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B、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 11. 1915年,一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严复发表《天演论》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 12. 1919年,北京学生走出校门游行抗议,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罢市风潮,并促进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 13. 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D、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 14. 20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广州市开展了“一城一中山”的纪念活动。假如你暑假到广州游学,探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应该去(    )
    A、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旧址 B、辛亥革命首义纪念馆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D、黄埔军校旧址
  • 15. 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的革命道路。“革命道路”是指(    )
    A、打到列强,除军阀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和平民主建国 D、社会主义道路
  • 16. 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某校今年的夏令营活动选择了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转危为安,生死关
  • 17. 下图是位于沈阳的一个纪念馆,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居杀
  • 18. “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雪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青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而作(    )
    A、红军长征 B、西安事变 C、北伐战争 D、七七事变
  • 19. 2016年10月22日,中国在法国冈城举办了《共同见证:1937年南京大屠杀》主题展,共展出270余幅历史照片、50余件物品、信件、证词以及视频资料,揭露了侵华日军残酷狙杀中国军民的暴行。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侵华老兵的战争回忆录 B、当年受害者存者的控诉材料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照片 D、国际友人当时的记录与评论
  • 20.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丝群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平型关战役 D、百团大战
  • 21. “1940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3个半月。他们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材料描述是的(    )
    A、台儿庄战役 B、长沙会战 C、平型关战役 D、百团大战
  • 22.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交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板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 23. 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重要问题。蒋介右的真实意图是(    )
    A、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B、商讨加入联合国事宜 C、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D、筹备召开政协会议
  • 24.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隙碍,经过20多大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入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做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以来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了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 25. 民国初期,中华民国颁布法令正式废除跪拜、作排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这主要体现出(    )
    A、平等思想 B、迷信思想 C、爱国思想 D、科学思想

二、非选择题

  • 2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逐渐传入。

    材料二:1865年,英商在北京铺设了半公里的窄轨铁路,并试行小火车。这一举动引起京城市民的惊诧和猜疑,视其为怪物。窄轨铁路很快被清政府责令拆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修筑了芦汉、沪宁、津浦铁路,形成近代中国第

    一个筑路高潮。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千米。

    (1)、材料中交通具的动力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对于火车的引入,近代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年前(1894年)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争取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利权的要求遭拒绝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三: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苏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四: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被认为已达到19世纪初以来之巅峰……(因)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巨大势力……西方人认为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强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救亡”口号提出的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要求遭拒绝”在中国社会引发了什么反响?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指出促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