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 人口与城市
试卷更新日期:2019-02-15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三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为了进一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2017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横空出世。下图为2010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三个城市外来人口统计图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同特点是( )
A、大多数来自西部省份 B、均来自内陆省份 C、均来自经济落后省份 D、来自其邻近省份的较多(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①粤港澳港口群是世界上通航能力最大、水深条件最好的港口群
②优惠的国家政策
③人口最多,人口红利丰厚
④便捷的交通,“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建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小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3.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4. 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1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5.“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6. 19世纪中叶,波士顿的制造业在重要性上超过了国际贸易,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其中特别以服装、皮革制品和机械工业著称。20世纪早期波士顿工业开始衰落,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的经济又恢复了繁荣。21世纪初,波士顿已经成为一个科技与文化中心。读波士顿主要交通线路和部分工业园分布图,完成下题。
(1)、国际贸易曾是波士顿的经济支柱,主要得益于( )A、发达的农业 B、先进的科技 C、优良的海港 D、宜人的气候(2)、进入20世纪波士顿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因气候变暖,出口农产品锐减 B、环境污染加剧,工厂大量关闭 C、煤炭资源枯竭,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D、技术、设备陈旧,劳动力价格上涨(3)、图中128公路沿线的工业园区的主体产业最可能是( )A、食品加工业 B、高科技产业 C、机械制造业 D、服装制造业7.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城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7,回答小题。
图7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1)、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8. 下图为某城市3月底的平均气温及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丙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公园绿地(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梨花最早开放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3)、城市广泛采用种植草木的绿色屋顶,将( )A、减少地区蒸发量 B、减弱城区热岛效应 C、增大城区径流量 D、增强城乡热力环流9.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2)、图中(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l亿人10. “城归”是指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2016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对于促进“城归”们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完成下列各题。(1)、促使“城归”成潮的主要因素是( )①自然环境因素 ②经济因素 ③社会文化因素 ④政策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城归”的出现有利于( )①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
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③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④充分发挥农村生产潜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1. 亚健康群体的高比例和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社会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住宅需求呈现多元化,养生地产已经被列为了住宅产业的稀缺产品。受此感染,许多城市试图打造中国的“养老小镇”。据此回答问题。(1)、养老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的老龄化日趋严重,城市养老条件差 B、独生子女养活不了老人 C、经济发展水平高,老人们喜欢安静 D、老龄化与城市病问题交织产生的需求(2)、有关养老小镇的建设不正确的是A、在远离城市的山区,生态环境好、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建设养老小镇 B、可在小镇上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机会,体现其社会价值 C、可依托自然景观,打造旅游、养生于一体的养老小镇 D、养老小镇要注重健康保健需求方面的设计和配置(3)、下图养生小镇规划图,字母所示功能区正确的是
A、A区建设成接待中心 B、B区最适合发展养生地产 C、C区更适合发展养生地产 D、D区适合发展养生中心12. 近年来,春运期间民工从珠三角地区返回到中西部的“摩托大军”规模显著缩小,驾驶私家车返乡数量大幅增加。完成小题。(1)、影响民工返乡交通方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收入水平 B、舒适程度 C、交通条件 D、区域差距(2)、春运期间,这种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缓解珠三角地区城市空城化 B、制约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外转移 C、加快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出 D、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交通压力二、综合题
-
13. 读下列一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意图。
材料二:右图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

材料三:下图为不同时期该地河流在等量降水过程后形成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1)、据材料一、二分析,1988年以来,该城市主要向和扩展,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和。(2)、材料三中,最能反映该地1999年以后河流洪水流量过程线的是 , 该流量过程线的观测点应是图12甲、乙中的。
(3)、为防止洪水导致城市“内涝”,该城市完善了排水管道网。据材料一判断排水管道网中总排水管道的走向为 , 判断理由是。(4)、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业园区,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布局图,该城市盛行偏西风,城市经历过两次大洪水,洪水水位达到96m、93m。
(1)、图中①、②所示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2)、M地作为商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有、。
(3)、选择在S处建大型仓储物流中心的主要原因有、。
(4)、为打造“宜居城市”在甲、乙、丙、丁四地中,应优先选择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另外三地不宜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理由是。
15.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城市1950年和2015年城市变化图。

材料二:下表为该城市1950年和2015年相关数据
(1)、该城市2015年人口的增长模式为型。(2)、材料中显示,该市城市化的表现有和。(3)、结合材料,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4)、下图四条曲线中,代表2015年该市由市中心向郊区居住人口分布的是。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20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表2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1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