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4-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着群居生活 B、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C、进入原始农耕文明阶段 D、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 2.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3. 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 D、半坡氏族村落遗址
  • 4.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其中“轩辕”指的是(    )

    A、 B、神农氏 C、黄帝 D、
  • 5. 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治的“水”是指( )

    A、长江 B、珠江 C、雅鲁藏布江 D、黄河
  • 6. 《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 7. 如图中,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司母戊鼎 B、  青铜立人 C、青铜树 D、        四羊方尊
  • 8.

    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 9. “构成中国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在1899年,被清朝人王懿荣发现了,它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这种文字是(    )

    A、金文 B、小篆 C、隶书 D、甲骨文
  • 10.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国家众多,和平相处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 11. 现在的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 12.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 1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后代统治者留下深刻的教训。这是指哪一件事?(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楚汉战争 C、黄巾起义 D、宋江起义
  • 1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个治世是(    )

    A、文景之治 B、武帝盛世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15.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他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司马睿
  • 16. 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你认为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应该是表述为(    )

    A、2世纪初 B、2世纪末 C、3世纪初 D、3世纪末
  • 17. 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发明了造纸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发明了印刷术
  • 18. 《史记》为我们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史记》中不可能查到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B、武王伐纣 C、陈胜吴广起义 D、淝水之战
  • 19. 导致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不包括(    )

    A、统治集团极其腐朽 B、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西晋皇族连年混战 D、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 20.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 21.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 22. 艺术品一般是指造型艺术的作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艺术成就辉煌灿烂。下列文化成就(文物)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夏铜尊 B、          兵马俑 C、     《齐民要术》 D、        龙门石窟
  • 23.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东晋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人们形容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作品《兰亭序》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这位人物是(    )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 24. 1967年,国际天文学会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祖冲之受到世界的尊重主要是因为他(    )

    A、  复制失传的指南车 B、精确计算圆周率 C、著《水经注》 D、著《九章算术》
  • 25.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二、非选择题

  • 26. 阅读教科书及相关材料,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你会发现我国古代的思想依然对今天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2011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联合国总部宣誓连任的时候,引用了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材料二:在联合国大厅悬挂着一则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

    材料三:朝廷如有大仪,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汉书》

    材料四: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的名言,再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老子,是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主要记录在《》里,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创立了五斗米道,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对我国温暖影响深远。

    (2)、《论语》记载了的言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核心思想──“”。

    (3)、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的“”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4)、战国末期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反对空谈,强调 , 树立君主的权威。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尽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史记•平津候列传》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秦国何时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上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西汉疆域比秦朝多了什么地区?西汉对其实施管辖的标志是什么?是谁最早开辟通往这一地区道路的?这个地区的开通,使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

  • 28.

    改革和创新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正孩子、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做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如图1《商鞅铜方量》

    材料三: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孤独

    步六孤

    贺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材料二反映的内容属于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3)、材料三中的“孝文帝”属于古代哪一少数民族?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

    (4)、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