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达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4-06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战国时期,在今河南一带的商业中心,可以买到西方的皮革、东方的鱼盐、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这表明此地区(    )

    A、水陆交通发达 B、形成了统一的中原市场 C、商品经济繁荣 D、各地土特产品种类增多
  • 2.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 C、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D、《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
  • 3.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 4. 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

    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 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 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 5. 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


    论据

    论证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人士,又与南方人士相异。

    A、 B、 C、 D、
  • 6. 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    )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 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 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
  • 7. 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意在( )

    A、学西洋科技和寻觅制器之人 B、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改革科举制促进人才培养 D、学习外国利器挽救危亡
  • 8. 近代前期,茶叶出口商品的很大比例,用茶叶出口量来研究当时的出口业,具有较好的抽样意义。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    )

    1843﹣1860年五口岸茶叶出口数量(单位:吨,以每三年合计统计)

    年份

    上海

    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年份

    上海

    广州

    福州

    厦门

    宁波

    1843﹣1845

    2298

    74149




    1852﹣1854

    60177

    51529

    12036



    1846﹣1848

    199959

    88966




    1855﹣1857

    83996

    30240

    40159



    1849﹣1851

    46145

    nbs53161




    1858﹣1860

    62657

    38405

    53635

    7076

    1028

    备注:1843年只有广州出口8044吨

    A、广州保持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 B、机械制茶提高茶产能带动其出口 C、《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 D、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量少的主因
  • 9. 1916年7月北京政府通知各省区,前査禁的《民国日报》、《爱国报》、《救亡报》《共和新报》《民意报》等应予解禁,此举反映了(    )

    A、北京政府在寻求进步 B、北京政府对报业发展积极支持 C、当时各省区团结统一 D、爱国救亡民主共和是时代呼声
  •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

    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 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 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 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
  • 11. 抗战后期,蒋介石对美国援华政策本质的怀疑日益加深,为此,他于1942年10月阐述对外方针:“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承担责任,毫不存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美国对此举大为赞誉。材料暗示(    )

    A、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 B、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 C、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D、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
  • 12. 1977﹣1979年间,中共领导人以及各类代表团的出访活动呈现迅速增长势头,该出访潮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的特殊历史作用主要是(    )

    A、服务于资金技术引进的需要 B、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开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

二、综合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統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 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到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 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 1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希特勒德国的失败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人民还在为之反思。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在经历了这样一种灾难性的集体经验之后,只有克服了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某种历史过程的牺牲者的倾向,才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共识,唯有如此,这个民族才能最终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

    阅读材料,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请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任选一例加以论证。(要求: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在贵阳与各报记者谈话中说:“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故目前吾国惟一急要之问题,乃为如何挽救此已就崩溃之国民经济,而使人民获得相当之生活?为如何解决货弃于地而民困之矛盾可耻的现象,而谋国民经济之发展?”“……须有一个运动继生活运动而起,其名为‘国民经济之建设运动’.此国民经济运动,乃以振兴农业,改良农产,保护矿业,开发矿产,扶助工商,调节劳资,开辟道路,发展交通,调整金融,流通资金,促进事业为宗旨,而已革除苛捐杂税,减免出口税,与要求新宪法之实施,禁止纸币之乱发,为建设国民经济之初步。”

    (1)、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并归纳其内容。

    (2)、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活动的积极作用。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挥师北伐,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打败豫鄂湘的吴佩孚,再消灭苏浙皖赣闽的孙传芳,最后讨伐东北的张作霖。北伐军讨伐吴佩孚时,吴并不重视,他的主力却忙于在北方讨伐冯玉祥。而孙传芳有自己的打算,他与张作霖互相戒备,又怕吴佩孚吞并他,于是在北伐初期,采取旁观的态度。张作霖受地理位置远、冯玉祥部威胁影响未能给吴孙助战,反而因迟迟未能与孙传芳达成和平协定。在客观上还牵制了吴孙的力量,北伐军打败吴佩孚后,实力大增,西南各省的军阀大多投奔革命,进一步稳定了后方。江西战场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孙传芳夺取两湖、两广的企图,巩固了北伐军在两湖的胜利,而且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这对于北伐奉军,具有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北伐军能够消灭吴孙主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胜利的主要意义。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兴名臣”,是近代中国极具争议性的传奇人物,他在修身、劝学、治军、处世、齐家等方面见解独到,立德、立功、立言。1824﹣1838年,经童子试、会试到殿试,成功走完自己的科举之路后,官拜吏部右侍郎,开始了其真正的从政生涯。1852﹣1864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奉行“乱世须用重典”的政策,人称“曾剃头”。1861年,曾国藩攻克安庆,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军械所﹣﹣安庆内军械所,生产近代化的武器,他还在江南制造局成立译书局,翻译西方著作,内容几乎涵盖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工艺,和历史、公法等方面。他奏请清廷选派三十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开启近代中国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深造的先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评曾国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要指出曾国藩可能受到非议的思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