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南省湘中名校教研教改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历史

试卷更新日期:2017-04-05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

    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君王政治地位提升 C、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D、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 2.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建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材料体现董仲舒教育主张是(    )

    ①教育要面向广大民众 ②设立各级学校 ③注重品德培养 ④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3. 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

    A、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主要受制于门阀 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 4. 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D、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 5.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 6.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 7.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主要符合(    )

    A、文明史观 B、革命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 8. 史学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初为私家之学,进为政府主办”。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    )

    A、促使清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直接引发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潮 C、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9.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 10.

    结合下列信息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荣誉军人陈彪的伤因是(    )

    A、在南京保卫战中被冲锋的日军步兵所击伤 B、在追剿红军中突破林彪部防守阵地时受伤 C、在台儿庄战役中拼死守卫阵地被日军击伤 D、为掩护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主力撤退受伤
  • 11.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3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对此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北方的煤矿,在一战后有的仍能坚持发展 B、土法开采金属矿,是南方金属矿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C、一战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举步维艰 D、中国民族工业抬头的机遇短暂,南北方矿业开采均用土法
  • 12. 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C、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D、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13. 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14. 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由材料可推知雅典民主制的建立是( )

    A、执政官们改革的结果 B、平民与贵族斗争的推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 D、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
  • 15. 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法学家被罗马帝国皇帝授予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权力,对案件审理具有法律约束力。公元426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钦定只有五位已故法学家的学说具有法律效力。这一变化(    )

    A、减少了法律引用的混乱 B、确立了君主的法律权威 C、提高了法学家的地位 D、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 16.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材料说明早期殖民制度的本质是(    )

    A、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B、通过垄断市场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掠夺金银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D、垄断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 17.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到: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 )

    A、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防止了英国成为垄断帝国 C、使议会议席分配趋于合理 D、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同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表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到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种现象说明( )

    A、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际分工程度下降 C、英国仍处于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 D、世界市场需求增长幅度超过工业产品增幅
  • 19.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①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②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③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表明( )

    A、“严重社会问题”使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B、英国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以解决“严重社会问题” C、“严重社会问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的 D、自由党人认识到“严重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长治久安
  • 20.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    )

    A、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美国把苏联当做主要威胁 C、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 D、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 21. 当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后,便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工业化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这里“核心地位”的实质是指(    )

    A、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B、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 C、发展个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D、发展个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
  • 22. 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

    时间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4世纪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世纪末

    工厂日益出现

    19世纪末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世纪中叶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劳动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C、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D、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 23.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

    A、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B、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 24.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

    A、东西欧国家间经济政治联系加强 B、世界总体形势趋向和平与缓和 C、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消除 D、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二、综合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含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樊纲的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不同文明间的注视和对抗。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凯恩斯学派和“新经济”的特点。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联系。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冷战结束后,相对简单的两极关系已为多极、多文明的远为复杂的关系所取代。下面示意图是其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中一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对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好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面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 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三: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