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12-09 类型:单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按提示默写词句。

    北国风光, , 。

    ,_ ,只识弯弓射大雕。

    词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 。

    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

  • 2. 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票yōu缠mián超fán一wān B、远qīn怅chuō仿fuó年lún C、shāng哀lán抖chàn薇qiáng D、yù潺chán朦lóng簌簌
  • 3. 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低首    平展    翅翼    沉醉 B、凝望    逝去    忧戚    枉然 C、勃发    哲人    热望    咏赞 D、坦荡    漫游    流盼    摇拽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市启动市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今年首批招收320人。 B、只有沿线的拆迁工作能顺利进行,是沿江风光带顺利施工的条件之一。 C、为了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 5. 选出对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③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A、对偶、夸张;拟人;夸张;比喻 B、对比;拟人;对偶;夸张 C、比喻;对偶;夸张;拟人 D、夸张;比喻;排比;设问
  • 6.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运动队之所以能屡战屡胜,成绩斐然,是因为教练与运动员能沆瀣一气 , 团结战斗。 B、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C、只要你能身临其境的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D、你这部小说已很完善了,我要是再作补充,就是狗尾续貂了。
  • 7.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乡愁打动观众心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许多观众说,喜欢《舌尖2》就是因为它不仅拍摄了美食,更讲述了做美食的人和事。其中浓浓的乡情更让不少背井离乡打拼的人流下了眼泪。也有网友说,看到人们为准备食材付出的艰辛,让我们在品美食的同时,学会感恩。

    A、温情催人双泪垂 B、品味美食学感恩  C、佳片掀起收视潮 D、新作追求国际化
  •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将其补充完整,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霉雨”;久旱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它或为丝丝小雨,温柔连绵;或为滂沱大雨,快疾迅猛。“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天街小雨润如酥”,描绘了雨的温柔润泽;“清明时节雨纷纷”,;“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了雨的欢快活泼;“夜阑卧听风吹雨”,;“身世浮沉雨打萍”,慨叹了雨的肆虐无情……

        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

  • 9.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深深的爱。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班上将出一期展示69年来祖国建设取得的各项成绩、展现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的黑板报,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们搜集了三则材料,准备从其中选两则放在同一个栏目中,你认为应该选哪两则?为什么?请你再结合自己所选的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两个四字词语为这个栏目拟一个合适的名称。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同时苏联的单方面毁约,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困境,我国科技人员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终于在1964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材料二: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中国仅用了10年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材料三:1965年,在各种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当时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会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2)、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写几句寄语,号召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上“自强不息”“义不容辞”两个词语)

二、名著导读

  • 10. 名著阅读考查。

    按示例写出你所阅读的名著的书名、人物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列各项不可再用)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三、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象之事?
    (2)、“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
    (3)、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
    (4)、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四、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林徽因传(节选)

    张清平

        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1)、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表达了作者之情。
    (2)、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有两个方面:①;②
    (3)、下列对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徽因喜欢欧洲优美的风光,因此产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B、林徽因领悟了建筑学的真谛,从而萌生了成为建筑学家的愿望。 C、林徽因立志成为建筑学家与身为建筑师的女房东有一定的关系。 D、林徽因的立志源于她领悟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欧洲建筑艺术的共性。
    (4)、结合文章内容,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
  • 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母爱如粥

        ①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每天都和她的儿子聊天,她给他讲一些他小时候的故事: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疙瘩,林林总总。他都已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②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熬粥。用那种最长最大、颗粒饱满、质地晶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颗一颗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两颗,她会将它们重新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洗得很干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的瓦罐,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儿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③熬一锅粥, 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里,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才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⑤第二天,继续拣米,熬粥,吹冷,继续接受拒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而迟钝,她摇晃着的脑袋已经白发丛生,她的力气也大不如从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时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必须借助蒲扇来完成下一半的降温。可是儿子依然冷漠地拒绝她。她一直微笑着,始终没有留下一滴眼泪。

        ⑥这种热情与冷漠对峙持续了8年零73天。第8年零74天,她正和儿子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儿子突然睁开眼睛,不太清楚地说了声:“妈妈,我要喝粥。”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自从医生宣布他脑死亡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

        ⑦儿子那天吃到了母亲熬的粥,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么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的味道。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______!

        ⑧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之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时,母亲撒手人寰。临走时,她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而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一年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⑨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撑一位肝癌晚期的女人与病魔对抗了七年?医生说这是个奇迹。儿子知道,创造奇迹的正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1)、文章从两个方面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照料。
    (2)、文中母亲创造的“奇迹”具体指什么?
    (3)、品读第②段,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她把火儿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4)、第⑤段为什么要写“8年零73天”、“第8年零74天”?
    (5)、第⑦段写粥不好吃,是因为;第⑦段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五、写作题

  • 14. 我们学习过的许多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感受”: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白杨的力争上游,紫藤的万花灿烂,鹤群的团队精神,斑羚的飞渡壮举;三峡的奇丽,石潭的清幽,西湖的朝烟夕岚,满井的山光水色;鲁迅心中的藤野,冰心笔下的纸船,莱蒙托夫的孤帆,玛丽·居里的信念;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白求恩的高高纯粹,邓稼先的忠诚奉献……这一切都融入了我们成长的历程。现在,也让我们来表达对“美好”的感受吧。

    请以“感受美好”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内容来写,可以编叙故事、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题目自拟,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