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模拟试

试卷更新日期:2018-12-0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    )

    ①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②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③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

    ④山顶洞人有审美意识,磨制一些染色的石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2. 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能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 3. 汉武帝时,针对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    )
    A、实行盐铁官营 B、分封异姓诸侯王以牵制 C、推行郡县制 D、实施推恩令
  • 4.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器、农耕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 5. 初一七班今天历史课学习的内容中包括“仁”、“为政以德”、“温故而知新”等,他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以从下面的哪本书中找到(    )
    A、 B、 C、 D、
  • 6. 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其中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有(    )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度量衡    ④焚书坑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 8. 假如现在要拍摄一部反映“春秋五霸”的历史剧,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不应该出现在该剧中(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周武王
  • 9.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下列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②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③有利于汉朝对世界的政治影响

    ④是连接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0. 某同学在预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A、 B、 C、 D、
  • 11. 下列是对我国一处原始文化遗址的描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处文化遗址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12. “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 13. 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17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 14. 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
    A、孝文帝 B、司马懿 C、司马炎 D、诸葛亮
  • 15.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相同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B、防止人民反抗 C、加强思想控制 D、压制知识分子
  • 16. 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我们用下面哪一个词来概括最为合适(    )
    A、开放发展 B、分裂对峙 C、民族交融 D、交往统一
  • 17.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和艺术的相关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
    A、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B、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洛阳的云冈石窟
  • 18.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
    A、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B、三国互相交战 C、西晋八王之乱 D、西晋少数民族内迁
  • 19.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 20.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

  • 21. 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 22.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左传》

    材料二: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三:“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当时哪些人有可能成为诸侯?
    (2)、材料二中所说的“初并天下”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陛下”采纳了谁的建议“推恩分子弟”?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上”采纳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的制度,在当时都起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一的作用,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 24.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此某校初一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商鞅变法中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确立封建经济制度的关键措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魏主”是谁,他把首都从平城迁往何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是如何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回答任意两点)
    (4)、请分别写出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重大作用。
  • 2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科技和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列举一例这一时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2)、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著名石窟有哪些?
    (3)、在政权更迭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