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12-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liàng)    朗(rùn)  分(qí)  狭(ài) B、托(hōng)  抖(sǒu)    蓄(chǔ)  啬(lǐn) C、临(lì)    憔(cuì)    缈(piāo)  求(yāng) D、跄(liàng)    护(pì)    粼(lín)  得其所(gè)
  •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拆散    霎时    宽敞    衣裳 B、健壮    嘹亮    咄咄逼人     不可名壮 C、草垛    取决    音调铿锵     人声鼎沸 D、倘若    确凿    人迹罕至     混为一谈
  • 3. 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 , 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D、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校园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在“亚运会”的筹备会上,各相关部门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学名著说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B、伊索,古罗马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著有《伊索寓言》。 C、《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到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唐僧骗了回去。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尚书》合称为“四书”。

二、古诗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吴起守信》)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行      期:约定 B、而去    委:舍弃 C、故人来,与之食    方:刚刚 D、其自食其言也恐:害怕、担心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下车引

    A、遇故人而止 B、起不食待 C、方与 D、不食以俟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 8.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
    (3)、海日生残夜,
    (4)、唐代著名诗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到登城所望之景的句子是:

    (5)、“”,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三、语言运用

  • 9. 曲阜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请参照划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校园里,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走, , 表现在阅览室取书时的轻拿轻放;校园外,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公交站台上的有序上下车, , 表现在公共场所中的轻言细语。

  • 10. 请根据下面新闻内容,拟一个除当的标题。

        重庆商报讯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作为采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摄影爱好者。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美的作品,都可以参赛。即日起至8月31日止,摄影爱好者可以发送相关重庆江河的摄影、摄像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今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和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四、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并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在文中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2)、将第三段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 12.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问小题。

    故乡在远方

    ②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④   我不知道。

        ⑤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淳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⑥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⑦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⑧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⑨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⑩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⑪我究竟来自何方?

        ⑫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⑬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⑭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⑮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⑯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⑰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⑱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从而发出“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使作者走上了对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祖籍广东新会、外婆家一江南小镇洛舍、出生地一杭州和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这些故乡中惟有北大荒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C、第(10)段作者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但自十九岁离开后,作者渐渐感到这里不属于她,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显得格格不入。 D、在文中作者将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与温馨、湿润的杭州城进行鲜明的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对出生地杭州产生过强烈的思念之情。
    (2)、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
    (3)、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4)、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五、作文

  • 13. 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难忘的经历,又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改变了当初的想法或做法,有时不再犹豫,积极进取,不再胆陡,大胆面对;不放弃,咬牙坚持;不沉沦,奋力拼搏……

    请以“我不再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