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09-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2.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 高考作文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优秀高考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C、“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D、“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4.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下列有关历史史实的先后排序应该是( )
①《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
②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③“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5.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6. 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其时代背景是( )A、邓小平复出后力抓教育工作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C、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7.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 )A、基础相当薄弱 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政治导向 D、发展急于求成8. 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9.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关于这一战略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1995年做出的《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B、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这一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D、这一战略的实施推动了“863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的出台与实施10. “张某,教授。1949年10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11.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12. 1952年秋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工业大学。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13. 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同文馆,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B、北大红楼是新思想传播基地,主要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 C、远程教育是我国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的唯一渠道 D、中国教育历经了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为主,再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轨迹14. 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15.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16.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为此,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下列哪些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 )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高考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17.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 )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9.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科教兴国 B、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 D、“文化大革命”20.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B、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C、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二、非选择题
-
21. 材料一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材料三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问题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摘编自《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的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22.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23.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24. 科技、教育、国防的发展深刻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三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还存在着什么问题?(3)、材料三中辽宁号人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材料二: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三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些问题?(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高公民素质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三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