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09-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D、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 2.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 3.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 4. 20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 5.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引起学生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 6.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 7.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 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 C、要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才能胜利 D、革命导致列强势力进一步壮大
  • 9. 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样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他的意图是(     )
    A、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B、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 10.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 11.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
    A、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 12.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说法(     )
    A、不正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B、不正确。从当今看,中国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流文化地位,传统并没有消亡 C、正确。“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D、正确。白话文运动导致古文阅读理解的困难,不利于华夏文明的传承
  • 13. 下图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下列对此校徽理解正确的有(    )

    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④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4. 下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著名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5.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对象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16. 以下是摘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论争文章目录》部分文章标题,从中给出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正确的有

    文章标题

    发表时间

    作者

    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势

    1922年2月

    张君劢

    评中西文化观

    1924年6月

    杨明斋

    怎样使中国文化现代化

    1933年7月

    陈高傭

    全盘西化的理由

    1934年

    陈序经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1935年1月

    王新命等十教授

    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1935年6月

    叶青









    ①学习西方文化  ②注重中国本位文化建设   ③推翻中国传统文化   ④中国文化现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7.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言论与行为往往令一些人难以理解。观察思考胡适下列言行,你认为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C、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18.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活动
  • 19. 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1—3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20. 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 (   )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无法相通 D、扬西抑中

二、非选择题

  • 21. 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制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 22.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阅读材料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 24.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材料二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

    ——《鲁迅全集》第4卷

    材料三  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 、社会的等级观念 (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 物各有群,人各有等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 “ 国语的文学 ”。“ 五四新文学 ” 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 “ 将特权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 ”。

    ——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

    材料四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 宣布文体教科书分期作废, 逐步改用国体文, 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的改革, 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全部采用白话文, 初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修身》、《算术》、《珠算》、《会话读本》、《自然研究》、《国语唱歌集》等, 共计9种; 高级小学教科书有《国语》、《国文》、《算术》、《珠算》、《历史》、《地理》、《理科》、《自然研究》、《会话》、《英语》共计10 种, 以后又出版了9 种。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1)、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从文体革新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白话文运动发展的认识。
  • 25.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紧迫感,积扳投人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与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材料二】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5月1日)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共和立宪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中国共和立宪未能救国的原因,基于这一结果,陈独秀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此掀起了哪一思想运动?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从陈独秀的心路历程,说明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