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09-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题

  • 1.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 3.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C、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 4. 《焚书·答耿中丞》说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将孔子奉为偶像 B、否认孔孟学说 C、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D、维护传统礼教
  • 5.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唯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6. 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分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各有一定之学术,各各有必至之事功。举而措之,如印印泥,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作用 C、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 D、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 7.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具有民主思想色彩,“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一脚跨进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是(  )

    A、朱熹 B、李贽 C、王夫之 D、黄宗羲
  • 8.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9.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一思想反映了哪一阶层的要求(  )

    A、农民 B、新兴资产阶级 C、地主阶级 D、工商业者
  • 10.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凡例》中说:“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这表明他编撰本书的目的之一是(   )

    A、弘扬宋明理学 B、提倡经世致用 C、鼓吹民主思想 D、倡导开放治学
  • 11. 梁启超在评价我国古代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著作应是(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 12. 顾炎武主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矣。”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其概括为(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C、三人行,必有我师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13.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限制君权 D、民贵君轻
  • 14.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

    A、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B、澄清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C、唤醒了人们的“民权”意识 D、使人们勇于改革时弊,增强社会责任感
  • 15.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封建私有制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 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 16.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 17. 关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及其作品,对号入座不正确的是(  )

    A、李贽——《焚书》《藏书》 B、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D、王夫之——《日知录》
  • 18. 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对传统儒家思想补充完善
  • 19.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提出的民主设想有(  )

    ①倡导言论自由                     ②提出“众治”取代“独治” 

    ③提出“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④设立各级议院,作为监督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二、材料分析题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李贽被视为“异端”的原因?怎样认识他的临终表现?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 22.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 23.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和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