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15-09-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 2. 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发展最明显的特点是(    )

    A、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B、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C、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D、南方农业为主和北方畜牧业为主的格局
  • 3. “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宋史•本纪第二十三》的这段记载反映的历史事件史称(    )


    A、七国之乱 B、安史之乱 C、八王之乱 D、靖康之变
  • 4. 下列哪些城市的兴起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    )

    A、东晋、南朝建康人口上百万 B、长安、洛阳是唐前期最发达的城市 C、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D、北宋定汴京为国都
  • 5. 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其主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 6.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 7.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 8.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 9. 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汉 C、 D、
  • 10.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主要经济政策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 11. 《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逐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

    A、山东省 B、函谷关以东 C、太行山以东 D、中原地区
  • 12.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 C、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革 D、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 13.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 14. 关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是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租佃制涉及物质剥削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两个方面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唐朝 D、中国古代农业属于灌溉农业
  • 15.

    下图为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争国人口比重(单位;%)图,对此图解读不  正确的是    (  )


    A、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处在封建王朝的持续统一时期 B、第一次人口下降与战乱有关 C、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有关 D、第二次人口下降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16.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 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
  • 17.

    通过下列唐宋诗人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从唐至宋(    )


    A、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文化中心实现南移 C、江南得到开发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二、材料解析题

  • 18. 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 (单位:千人)

    朝代

    黄河中下游

    江淮地区

    西南地区

    两广及福建

    西汉

    38 256

    7 871

    4 364

    698

    唐朝

    28 898

    12 137

    8 081

    2 484

    (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

    (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

    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畬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

    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

    朝代

    西汉

    每百年次数

    15.2

    23.4

    75.7

    262.9

    ——《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

  • 20. 利用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工商业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特点?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趋势。

  • 21.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唐朝、北宋南北人口比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比例 人口 占全国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0% 9985785 80.20%
    唐朝 3920415 43.20% 5148529 56.80%
    北宋 11224760 62.90% 6624296 37.10%

    ——杨远《西汉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仗东南财富,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1)、依据材料一,简述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
    (2)、材料二中主要观点是什么?其所说“故都”指何地?请简述你的理由。
    (3)、材料一二从人口数量,财政收入两个视角为哪一观点提供了证据?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哪些视角寻找证据说明这个观点?列出视角及有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