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西片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3-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6000年.同一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 2.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 3.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慢慢下降了。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 4.

    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如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D、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 5.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 6.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 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 D、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 7. 《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确立行省制 D、推行郡国并行制
  • 8. 后人写诗“始知事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    )

    A、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 9.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 10. 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前221年
  • 11.

    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2.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政法”中有一项重要举措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 13. 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末(    )

    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②刑法苛严  ③长年征战,兵役繁重  ④沉重的赋税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4. 西汉初年,提倡节俭,减轻农民的负担,奖励耕作,发展农业,社会经济迅速好转。这时期历史称为(    )

    A、光武中兴 B、开皇之治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 15.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
  • 16. 《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 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 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让更多的人得到封地 C、加强思想控制 D、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做官
  • 17. 史书载:“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我国历史上“通西域”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 18. 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A、修筑都江堰 B、改进造纸术 C、发明活字印刷术 D、制造地动仪
  • 19.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与上述故事有关(     )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 20.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1. 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东汉末年历史的倒退 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 22.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 23. 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荣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摧残而精致的文明。“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从西往东排列,正确的是(    )

    ①长安  ②河西走廊  ③西亚  ④欧洲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 24.

    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25.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华佗──麻沸散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

二、材料解析题

  • 26.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P23》

    材料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谈谈我们可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哪些智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如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意义?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