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

试卷更新日期:2017-03-2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汉书》记载,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时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    )

    A、君主要进行变革 B、君主要实行仁政 C、君主要知道自省 D、君主要重视灾异
  • 2. 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    )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 3.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这带来的影响是(    )

    A、为白银货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B、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C、促使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 4. 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 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 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
  • 5.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    )

    A、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 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D、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 6. 孙中山割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

    A、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 7. 下表是《1952~1986年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消费》(以时价元计),由此可推知(    )

    年份

    农村的消费

    非农村的消费

    1952

    62

    148

    1957

    79

    205

    1965

    100

    237

    1978

    132

    383

    1980

    173

    468

    1982

    212

    500

    1986

    352

    865

    A、新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发展 B、国家对农村的投资远少于城市 C、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
  • 8.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这些都是罗马遗传给欧洲文明的要素。这表明(    )

    A、罗马法为近代民主制奠定了基础 B、罗马遗传的原则并非都是优良的 C、罗马法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D、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原则
  • 9. 某学者指出:“在18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发生在海峡对岸的重大事件让英国人的保守主义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因为这一重大事件(    )

    A、打击了英国的殖民霸权 B、削弱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 C、冲击了英国的议会政治 D、引发了英国对革命动荡的忧虑
  • 10.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1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的最新表现,又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这是指当时欧洲(    )

    A、国家间战争和社会斗争是政治的基本内容 B、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进入起飞阶段 C、理性精神兴起逐步推动社会生活世俗化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综合题

  • 12. 阅读材料(下表),回答问题。

    古代科举殿试有对策一科,应考者要回答皇帝关于治国策略的问题。康熙、雍正两朝部分殿试策问如下。表

    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商贩通行,经营域外物产,使我们的人民富足,其中确实有利无弊吗?

    康熙三十年

    汉唐(对经文)的笺疏,宋儒(对经文)的训诂,其繁简得失,义蕴的精深微妙,请予以点评。

    康熙四十二年

    治理国家,贵在政策适中。如果造作夸饰以求取名声,严峻苛刻以标新立异,即使立志廉政,人民也不能受惠。这岂不是变政革新却使人民烦困受扰,宽仁守旧则让人民休养生息?

    康熙四十五年

    标新立异,求取名声,以变政革新、稽查考核为能,则人民更加受累。朕希望大小官员都廉洁清白,和洽地统御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狱案的困扰,应采用什么办法?

    雍正二年

    (1724年)

    朕真诚地希望兴政事、慎法令,为地方做益事……革新会苦于变乱更易,避事则必然荒废政务。严峻苛刻,(朕)就忧虑滋扰了百姓;优厚宽容,(朕)又担心姑息养奸。应该怎么做?

    雍正二年

    士是四民之首,必须有良好的操行,才能倡导优良的风俗教化。今天士人华而不实,甚至嚣张奸诈,岂不是浸润教化还不到位吗?推崇道德,罢黜奸邪,必须劝勉和惩罚互用吗?

    雍正二年

    朕希望地方官多方劝课农桑,使懒惰的农民尽力劳作,荒芜的土地都变得肥沃,有什么办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雍正面临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后清政府的应对方式,并说明其影响。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虽然发展途径各不相同,但所有快速发展的国家都有一些共同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都是一样的,当初它们成就了英国和日本,如今也适用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已经发现,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四个轮子上,这四个轮子或者说经济增长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源(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变革。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九版

    请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论证其中任意两个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李滋罗斯(英国经济学家,曾担任英国政府最高经济顾问和国际联盟经济委员会委员)的协助下进行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务部发布《施行法币布告》:“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银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

  •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52年1月28日,志愿军第42军第375团战士李广福在美军飞机过后的驻地金谷里雪地上发现有大量苍蝇、跳蚤等昆虫和蜘蛛,散布的面积长约200米、宽约100米。随后该团在外远地、龙召洞、龙水洞也发现了蜘蛛和形似虱子、黑蝇的昆虫,面积约6平方公里。该军认为:“此虫发生可疑,数地同时发生,较集中密集大,可能是敌人散布的细菌虫”。该军卫生科无法确认这些昆虫是否带有病菌。经过23天的调查研究,1952年2月19日,周恩来拟出了反细菌战要办的事情,并呈报毛泽东,得到毛泽东的批准。

    ——摘编自《第42军给志愿军司令部的报告》,1952年2月2日;周恩来关于反细菌战要办的事情给毛泽东的报告(档案),1952年2月19日。

    材料二:朝鲜战争期间,苏联顾问曾协助朝鲜方面“伪造”控诉美军实施细菌战的证据,而中国政府提供了关于美军实施细菌战的“虚假”情况。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主办的《冷战国际史项目公报》1998年冬季号翻译发表了这些摘抄件,并配有两名美国学者的考证文章,认为这些抄件(指苏联伪造细菌战的证据)具有可信性。

    ——日本《产经新闻》刊载驻莫斯科记者内藤靖夫的文章及其所收集原苏共中央12份档案摘抄件,1998年1月8日。

    (1)、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出处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朝、美各国的影响。

  •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琦善,出生于一个满洲贵族家庭,在禁烟活动中有着出众的表现。1838年8月至11月,琦善共起获烟土15万余两,居全国第二位。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琦善的正式身份是一等侯爵、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后改任两广总督)、钦差大臣。据传因与义律(英国代表)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岛,赔款六百万银元,而被道光帝革职查办。当时的一些论著谈到琦善的举动时,采用了“贿和”(指琦善接受英国贿赂签订和约)的说法。

    材料二:琦善致义律的照会:“查贵国来此通商,迄今二百余年,从无龃龉。只缘不肖商人夹带烟土,致绝贸易。本年贵国前来乞恩,事在情理。乃先占据定海,本不能不上干天怒。特缘本大臣爵阁部堂前在天津时,叠奏贵国情词恭顺,方简派本大臣爵阁部堂来此查办。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岂有因此定海一县,遽肯受人挟制之理?本大臣爵阁部堂之所以叠次照会嘱令交还定海者,亦正欲显有恭顺实迹,以便代恳恩施,冀行久远。兹犹喜贵公使大臣自天津以来,尚无滋扰,本大臣爵阁部堂方敢允为代奏。倘其间稍失恭顺,本大臣爵阁部堂已先获陈奏不实之咎,自顾不暇,焉能再为贵国筹画?而贵国既欲通商,若非处处恭顺,俟奉大皇帝恩旨准行,贵国又岂能安然贸易乎?事须从长计划,未可专顾一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琦善“贿和”的可能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琦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