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质量检测(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8-11-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生活处处是科学,在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天然气燃烧
B、铜器锈蚀
C、风力发电
D、葡萄酿酒
2. 碱是指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A、Na2CO3 B、CaO C、NH4OH D、Cu2(OH)2CO33. 化学实验操作必须规范,否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A、测溶液的pHB、稀释浓硫酸
C、加热液体
D、取用液体试剂
4. 下列物质与对应的用途错误的是( )A、Na2CO3:调味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稀盐酸:除铁锈 D、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5. 芋艿(俗称毛艿)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液汁,液汁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止痒效果最好的是( )
A、食醋 B、料酒 C、纯碱 D、食盐水6. 如图所示,在试管和小气球中分别盛有一种液体和一种固体物质,将气球中的固体物质小心地倒入试管中,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下列各组中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是( )A、氧化钙和水 B、鸡蛋壳和白醋 C、氯化钠和水 D、锌粒和稀硫酸7.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化铁的溶液中,能生成红褐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aOH+FeCl3=Fe(OH)3↓+3NaCl,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8. m 克 20%的盐酸和 m 克 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呈现的颜色是( )
A、紫色 B、红色 C、蓝色 D、无法判断9. 粗心的小辉在做完实验后,将下列物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A、固体氢氧化钠 B、浓盐酸 C、浓硫酸 D、食盐10. 下列离子能在 pH=2 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 、K+、OH- B、 、Cl-、 、Na+ C、Cl-、 、K+、Na+ D、 、Cl-、OH-、K+11. 某同学利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各种药品组合中,他应选用( )A、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B、稀硫酸和碳酸钠粉末 C、稀盐酸和铜粉 D、氯化钠固体和硝酸银溶液12.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性溶液的 pH 小于 7。食醋是酸性溶液,所以食醋的 pH 小于 7 B、向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凡是加入硝酸钡溶液有上述现象的一定是硫酸盐溶液 C、碱溶液一定显碱性,所以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13. 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B、
C、
D、
14. 现有4种试剂: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碳酸钾溶液;④氯化钡溶液。能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 )A、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15. 某固体由 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 BaCl2 溶液过滤后得到 5 克白色沉淀。
②在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仍有 3 克白色沉淀。 ③在滤液中滴加 AgNO3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 )
A、Na+、 、 B、Cu2+、 、 C、Cl-、 、 D、Na+、Ba2+、Cl-二、填空题
-
16. 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1)、在滴加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 pH 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由图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17.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小明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1)、请帮小明补充完整性质 3 箭头上方的反应物质是(填“酸”或“碱”“盐”)。(2)、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填化学符号)。18. 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的现象是:。
(2)、写出一个符合图中③的化学方程式。
19. 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1)、它们水溶液的 pH 都7(填“>”、“=”或“<”);
(2)、打开分别盛有浓硫酸和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的是盛有的试剂瓶。20.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溶液。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21. 有一固体物质可能含有硫酸钾、硝酸铵、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现需要对此物质成分进行检测。甲同学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水,形成无色容液;乙同学向固体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该气体为(写化学式)。
(2)、根据两同学的实验现象可推定此物质的组成是。
22. 某混合溶液可能含 Na2SO4、Na2CO3、NaOH 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质,为验证其组成进行如图实验:(1)、混 合 溶 液 的 溶 质 中 一 定 有 , 产 生 该 气 体 的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为;
(2)、按该加入试剂的顺序,不能验证所有的物质,原因是 , 改变上述三步中所用三种试剂的滴加顺序,就能验证所有物质的有无,则这三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依次为(填写序号)。23. 采用“双碱法”使烟气(含 SO2)脱硫,是我国目前环保领域,经济、实用、高效的一种方法。其脱硫(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工业流程如下,试回答:(1)、吸收塔中,用 NaOH 溶液吸收 SO2 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NaOH 溶液喷洒成雾状来吸收 SO2 的好处是。
(2)、沉淀室中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3)、“双碱法”中的双碱分别是。
三、实验探究题
-
24. 如图是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验证实验。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回答:(假设甲、乙两组药品混合前质量均为 m 前 , 混合后质量均为 m 后)(1)、你认为甲组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填“能”或“否”)。(2)、乙组物质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m后 , 乙组同学认为实验成功,甲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原因是。25. 许多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滴加其它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的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了。例如以下三个实验:(1)、实验甲中的 NaOH 与 HCl 恰好完全反应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从研究原理得知,实验甲是通过检验反应前后溶液酸碱性的改变证明反应发生了,与之采用相同原理的还有实验(填“乙”或“丙”)。(3)、证明实验丙中 NaOH 与 CO2 发生了反应,除了可以滴加酸,还可滴加的另一种试剂是。
(4)、若将含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和到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情况下,加入的试剂是(用化学式来表示)。
26. 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 CuSO4 溶液逐滴加到 5mL 饱和 NaOH 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实验序号
滴加 CuSO4 溶液的量
实验现象
①
第 1﹣6 滴
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②
第 7﹣9 滴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
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
在实验①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 Cu(OH)2 , 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Ⅰ. Cu(OH)2 在室温下稳定,70℃﹣80℃时可分解生成 CuO 和水
Ⅱ. 酮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 Cu(OH)2 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 了他的猜测,理由是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 Cu(OH)2 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Cu(OH)2 可在足量 NaOH 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1)、【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 Cu(OH)2 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 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实验序号
实验方法与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③
将少许 Cu(OH)2 粉末加到 5mL 蒸馏
水中,充分振荡
猜想一错误
④
猜想二正确
(2)、【结论与反思】①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Cu(OH)2 在 NaOH 溶液中溶解反应生成Na2Cu(OH)4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根据实验可知饱和 CuSO4 溶液与饱和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 是。
27. 在老师指导下,小科做了如下实验:点燃燃烧匙上的钠,迅速伸入盛有 CO2 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片,钠继续燃烧。反应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内壁附着黑色小颗粒,燃烧匙上粘附着灰白色固体。小科获知灰白色固体中的黑色固体成分是碳,但不清楚其中的白色固体成分是什么,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建立假设】
假设一: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
假设二: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碳酸钠;
假设三: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步骤 1:取燃烧匙上灰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步骤 2:取少量步骤 1 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2 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结论: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氢氧化钠。有同学认为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步骤 3:取少量步骤 1 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
是。
步骤 4:取少量步骤 1 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
后过滤,向所得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假设成立。
四、解答题
-
28. 某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八个实验。(1)、实验中观察到有沉淀产生的试管是。(填试管序号)(2)、若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则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 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
(3)、若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且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则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后某试管中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Na2CO3 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 推断,这支试管可能是。
29. 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的活动(如图):在盛有3 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一滴酚酞试液,向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1)、要确定最后得到的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的做法是。(2)、下列哪些做法跟利用酚酞来帮助判断酸碱是否发生中和反应是一样的 。
A、用吹大气球,上面的黑点之间的距离增大来说明宇宙膨胀。 B、用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比较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C、滴加碘液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D、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3)、课后小李同学提出疑问:上述活动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以后,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是酚酞与稀盐酸反应被消耗,还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被消耗?请你利用实验中现有的药品,补充一个实验加以证明是什么物质与稀盐酸反应。。
30. 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碳酸钙外,无其它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1)、取 2.5g 水垢按图甲中的 A 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 CaCO3 高温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 B、C 装置,实验后发现 C 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 0.88g。 ①写出 C 装置中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②B 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性。
(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31. 海螵蛸是一味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①在锥形瓶中加入质量为 m 的海螵蛸粉末,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在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并称量烧杯及氢氧化钠溶液总质量 m 1。 ②先打开止水夹,再打开分液斗活塞,滴加盐酸并及时关闭活塞。 完全反应后,再次称量烧杯及其中液体的总质量 m2
③利用 m2 与 m1 的差值,即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计算海螵蛸中碳酸钙的含量。
(1)、海螵蛸有治疗胃酸过多、能为骨质发育提供重要元素的功效,其原因是。
(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是: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 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到 ,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下列情况会致海螵蛸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小的是 (可多选)。A、海螵蛸中滴加盐酸过量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有二氧化碳残留 D、反应速度过快,大量气泡从氢氧化钠溶液中逸出32. 最强大脑:我们知道氢氧化钠溶液有较强的腐蚀性。现有一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平底浅盘,盘底上有一块硬币浸在溶液中。要求手不接触溶液、不得倾斜浅盘,不改变浅盘的位置和形状,将硬币用手拿出(硬币表面少量的残液可忽略)。于是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器材(烧杯、蜡烛)进行挑战,结果挑战成功。请你用科学知识解释小科用这套装置挑战成功的原理。33. 将 NaOH 溶液逐滴滴入 HCl 和 CuCl2 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氢氧化钠先与混合溶液中的反应,(写化学式);(2)、与 CuCl2 反应所消耗溶液的质量为克;(3)、计算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4. 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选填序号)。A.酒精灯、漏斗、玻璃棒 B.漏斗、玻璃棒、烧杯 C.酒精灯、试管、玻璃棒
(2)、小华取 10 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 B 装置质量增加了 4.6 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 20 克稀盐酸加入到 1.25 克样品中,生成的 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已知本实验条件下 CO2 的密度为 1.8 克/升,求该石灰石
样品中 CaCO3 的质量分数(除不尽,保留两位小数)。
(4)、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