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11-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隐晦(huì) 雾霭 雕虫小技(diāo) 不可明状 B、门槛(lán) 谴责 未雨绸缪(móu) 循序渐近 C、苟同(gǒu) 晨曦 终南捷径(jìng) 红装素裹 D、慰藉(jí) 玄虚 舍身求法(shě) 言简意该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要实现“诗教”回归,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B、他这个人自命不凡 , 大家都很喜欢和他合作共事。 C、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 D、历史上有些事情非常相像,真是别具一格。3. 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红岩》中是叛徒甫志高出卖了江姐,江姐被捕后关在渣滓洞里。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励志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光辉形象。 C、老舍写的《骆驼祥子》是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记叙了祥子几次买车的经历,反映了旧中国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D、《水浒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塑造了众多的好汉形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这部作品中的一个故事情节。4.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初夏时节,遵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D、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创建活动中。6.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请柬:新居落成,明日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7. 默写句子。(1)、《如梦令》:知否?知否?。(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青春作伴好还乡。(3)、《卖炭翁》: , 心忧炭贱愿天寒。(4)、《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5)、《鱼我所欲也》: , , 故不为苟得也。(6)、杜牧《泊秦淮》中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 。(7)、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表明南宋军民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不可动摇的句子是: , 。(8)、读到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 。
二、阅读理解
-
8.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让科技与人文融合生长
李华
①古人有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语的范畴到底是人文,还是科学?若我们不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一时、一地、一物,而是大胆跳脱躯壳,超越短暂生命以遍览人世沧桑,大胆凌空思维,脱离地球以通观宇宙,我们则会发现,在大智慧的大格局大气象中,古人不囿于人文而深论了人文,不囿于科学而深阐了科学。这是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智者不是单独地考察世态人情,也不是单独地思考科学规律,而是以恢宏的容量将天、地、人共同放在一个宏阔的框架下进行全局、综合的考量。
②人文,就是人为了观察自身,探索自身,修正自身,提升自身;科学,则是人通过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为人服务。一者始于人,归于人,一者始于自然,归于人,两者最后都要在人身上实现融合,即便在历史时间的轴线上出现生长差异,不一定时刻同步,但也必会相互追赶,最终携手,达于至善。
③强国固本,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携手并进。2016年5月底,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讲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6个月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又讲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须以科技强国,又必须以人文固本。不以科技立国,就不能在日渐拥挤、竞争激烈的地球上保身立足,不以人文固本,就不能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民族身份和传统信仰。所以,有人说,没有科技的国家,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的民族,不打自垮。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技强身,人文强心,要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震古烁今的大目标、大功业,科技之强健有力躯干和人文之浩瀚涵容灵魂需融合为一处,不分彼此,才有可能攀上历史的新台阶,在前无古人的新区城,缔造建设前所未见的新文明。
④创造创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相互滋养。新的文明必须建筑于成千上万个思想创造和浩如繁星的物质创新之上。这些创造和创新,大如国家的体制,中如城市的管理,小如企业的制度,微如产品的改进,不论从历史的经验中考寻,还是从广泛的调研中搜索,都要依托受限于现实科技的载体,论证于千千万万具体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一个高效有力的体制,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一个降低交易成本的公平制度,一个受到欢迎的产品,都必须是科技和人文的高度结晶体,实践方案必都施行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平台,执行效果亦必求问于熙熙攘攘的万千庶民。在创造创新的过程中,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唯有倚重对方,才能更好地建树自身。
⑤个体实现,科技和人文必须融合生长,兼备为用。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追求。当今时代,没有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离得开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当代科技而获得便利,科技已经成为承载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科技保障了我们最共性、最基础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努力融入现代社会,获得相应的资源保障,享受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没有这些保障,我们会感到极大的不适。但仅拥有这些,又绝不足以让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因为技术带来的便利能帮功我们升华物质生活质量、提高工作生产效率,但还并不足以帮助我们破除思维边界、拆除思想藩篱、触摸深层灵魂。当科技的边界得到更大的横向扩展,我们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也就需要得到更纵深的挖掘。
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依靠科技变得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按照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有尊严地在地球上自由生存;我们雕刻在现代科技上的顶层设计、管理方法、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要有历史的浑厚淳朴感和更多的人性关怀自觉,这样,由人创新出来的东西,才能获得人心的支持而长青不衰;我们在物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多,可以乘坐航空器飞行的距离越远,就越要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因为一个微末的偏差可能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更加遥远。
(1)、文章开篇引用古人的话有什么作用?(2)、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文中说“增加灵魂的质量和定力”,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9.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老柿树
陈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它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从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④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坏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蜇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最后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世。
⑪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⑫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⑬老树将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⑭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⑮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⑯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⑰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⑱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⑲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段落
内容
①~⑤
⑥~⑦
老柿树留下美好传说,让人心生敬畏
⑧~⑩
⑪~⑲
老柿树依然挺立,“我”喜出望外
(2)、文章第⑬~⑯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①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4)、小说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10.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苗族服饰:人间最美丽的彩虹
材料一:
黎峨道中①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②初嫁女,
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②仡佬(ɡ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钢、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删改)
材料三: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 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作“兰娟衣”的女装。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材料四: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自然生长。
(摘自《服装》,有删改)
(1)、下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青红颜色裹头妆”描述了苗族青年男女身上穿的颜色鲜艳。 B、苗族的头饰和服饰上能发现很多三千年前古代编织物上的图案花纹。 C、苗族服饰“兰娟衣”,是苗族历史的记忆,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D、苗族人只有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苗族服饰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苗族同胞绣有传统图案的服饰上对苗族同胞的理解。11. 阅读下列古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③策之不以其道 道: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2.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三、综合性学习
-
13. 2016年4月,遵义街头出现了“摩拜单车(mobike)”,它与原本的公共自行车不同,不用办卡,没有车桩,用二维码就能开锁,在APP上就能找车。用户可以把车停放在除弄堂、小区、楼道等区域外的任意合法非机动车停放点。半年后,“摩拜单车”又推出了轻骑(Mobike Lite),有了更人性化的设计:重量接近日常用的自行车,安放了车篮,设计了可升降座椅。在试运营一段时间后,公司对投放的1000辆“摩拜单车”进行了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存在不规范停放、私自占有、恶意损坏等现象。(1)、“摩拜单车”公司针对“知晓度”和“使用率”,在20~45岁人群中随机抽取300名进行了小型调查:
不知道“摩拜单车”
安装“摩拜单车”APP,但未曾使用
偶尔使用“摩拜单车”
经常使用“摩拜单车”
固定使用“摩拜单车”
2%
23%
31%
25%
19%
从表格可知,调查结果是:。
(2)、小刘给“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发了一封邮件,指出了“摩拜单车”自重较重的不足,同时,他还认为“摩拜单车”没有必要收取299元押金。假设你就是“摩拜单车”的客服经理王明,请你结合上述所有相关材料,以邮件的形式给出对小刘的回复。(3)、共享单车是一种绿色出行方式,为了遵义市民能够顺利使用它,请你为共享单车投放市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四、作文
-
14. 根据下面的材料和题目写一篇文章。
“爸爸,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等红灯倒计时结束变绿灯之后再走呢?”
“可能因为他们有急事吧?”
“那我们也着急上学啊?为什么要等倒计时结束变成绿灯才走呢?”
“那我问你,交通规则是不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呢?”
“是啊。”
“坚持对的事情,不受错误的引诱这叫作自尊。”……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