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第七章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08-2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 2.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3. 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4. 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

    A、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 B、设想在中国进行新经济政策的实验 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 5.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6. 2014年12月俄罗斯陷入卢布危机。当年,该国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C、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 7. 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 8. 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 9.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不满所致
  • 10. 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  )

    A、实施余粮收集制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恢复自由贸易 D、推行农业集体化
  • 1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  )

    A、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 B、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 12.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多种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13. 苏俄(联)历史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里省略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体制 D、新经济体制
  • 14. 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不足部分,列宁的做法是(  )

    A、增加了粮食税税额 B、借助了商品交换手段 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 D、恢复实行余粮收集制
  • 15. 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最全面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6. “如果我们没有在库茨涅茨克、扎巴洛克等地建立钢铁联合体,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二个

    五年计划期间,在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车里雅宾斯克等地建拖拉机厂,我们就不可能将

    这些厂直接建成坦克制造厂”。材料说明(  )

    A、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冲破了美国的控制 B、“加速发展战略”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 C、苏联的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俄国卫国战争的胜利
  • 17. 百度百科关于“义务交售制”解释为: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这种制度在苏联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  )

    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适应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18.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

    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脱离现实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 19. 1957年,赫鲁晓夫《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组织》的报告中提出,“关于

    工业改组的原则和设想:(1)加强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2)改“条条”管理形式为“块

    块”管理形式;(3)建立经济行政区;(4)改进国家计划工作;(5)扩大地方在经济管理中

    的权力;(6)发挥工人群众参加管理的积极性。”这些措施(  )

    A、是“新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B、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D、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 20.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在工业化时期,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主要是指(  )

    A、牺牲农业、农民的利益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 B、余粮收集制 C、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供给制 D、大规模开荒,提高粮食产量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那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道:“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革命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记者对罗斯福的质问。
    (3)、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对经济是如何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是指什么。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
  • 22.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

    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  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2)、应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 23. 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

    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楼、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应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2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 25. 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各国所选择的工业化道路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打地基、搭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选择了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