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的措施同步练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15-08-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秦朝统一后只保留哪种写法?( )A、甲骨文 B、小篆 C、大篆 D、隶书2. 秦始皇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C、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 D、实行分封制。3. 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4. 秦朝长城的起止点是①嘉峪关②临洮③山海关④辽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 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6. 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成下图样式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7. 下列制度由秦朝开创的是( )A、科举制 B、禅让制 C、中央集权制 D、分封制8. 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郡守9.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省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焚书坑儒10.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③焚书坑儒 ④修筑长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 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四兄弟的情况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去修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回来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年收入粮食1500斤,兄弟二人却经常挨饿12. 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3.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在秦朝的疆域图中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请问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城14. “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那种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这一“致命打击”来自 ( )A、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B、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C、焚书坑儒 D、颁布严苛的刑法15. 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下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二、填空题
-
16. 历朝的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非常重视思想的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17. 秦朝在地方上,废 制,推行制度.18. 秦长城西起 , 东到 , 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的南下派修筑的,蜿蜒一万余里。19.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20. 秦朝统一后的货币是。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21.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县令,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22. 使“分封制”变成“郡县制”的是商鞅。( )23. 秦长城的范围是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 )
四、材料分析题
-
24.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试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始建于什么朝代?(2)、材料表明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制度?为了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2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
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省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在秦朝,最高统治者被称作什么?在地方,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3)、为了安定北方边疆,抵御匈奴的入侵,秦朝统一后,修筑了一项举世闻名的城防工程,这个工程叫什么?(4)、材料三中“焚百家之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