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08-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长毛(指太平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这段文字不能说明的是(    )

    ①有些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被迫的②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无本质区别

    ③组织涣散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④农民阶级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2.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太吏之泄泄(闲缺)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 3.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 4.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 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    )

    A、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B、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C、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领袖的人格及其才干决定革命的成败
  • 6.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7.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    )

    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
  • 8.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9.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 10.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 11. 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   )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 C、洋务运动 D、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 12.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13.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 14. 下图是太平天国前后两个时期颁布的纲领,两部文献相一致的方面是(   )

    A、都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B、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C、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D、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 15. 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的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 16. 有人说: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或者说,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第二个如他一般,先进性和落后性如此戏剧性地集于一身。这里的“先进性”主要是指他(   )

    A、创建了太平天国 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为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D、领导后期的反清斗争
  • 17. 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写道: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便产生了逆反心理。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洪秀全曾下诏书说:“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 B、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 C、反对孔孟诸子百家学说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化 D、实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思想上的统一
  • 18.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某人”是(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李鸿章
  • 19.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二、材料分析题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现已被建设成中国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这是我国目前最高级别、保存最完好的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

    材料二    有学者说,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来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的故宫。故宫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建设最辉煌的皇家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故宫只是明清封建王朝的标志,而“总统府”则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从这个角度来讲,“总统府”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故宫,而且“总统府”以前还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这种汇集交融的历史价值也是故宫所不具备的。在此设立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和宣传这些价值。

    (1)、近代史上,太平天国政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这里颁布过哪两部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著名文献?


    (2)、列举近代史上在这里所发生过的反对或摧毁封建统治的三件重大历史事件。


    (3)、为什么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彻底完成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政治上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材料中这两个文献都出自近代中国哪一次运动?

    (2)、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描述的理想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分析其原因。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据材料二指出,这本书的特点

    (4)、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哪一个更符合时代潮流?

  • 22. 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孟子主张: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朱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

    材料二: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 23.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