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试卷更新日期:2018-09-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 2.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 3. 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 4.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 5.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①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②推动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

    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④标志着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6. 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予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予,宜承火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工具
  • 7.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 8. 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 9. 《孝经》中记载:曾参问孝,孔子回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的教条。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理 B、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 C、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 D、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
  • 10. 公元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 11. 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
  • 12.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13.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14. 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 15.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主张实施“大一统”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 16.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

    A、外儒内法的思想 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天人合一”思想 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
  •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18.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19.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二、材料分析题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儒家思想由于农业生产时代的落后性,主要只能依靠执掌政权的士大夫阶级的自觉革命——自觉地运用政权让当时社会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读书人阶级正确有效地实行非暴力的制衡——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按天命、各得其所、相互制衡、共同发展,从而让全社会居民安居乐业远离“阶级相互残杀和政权暴力更替”的社会灾变。由此可见在古代人类社会,中国儒家思想无疑是顶尖的掌权思想了。

    ——摘自《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历史功能》

    材料二:过去一百多年中,儒家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非常复杂,我们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第一代的儒家与社会主义之间有高度的亲和性。但是到了第二个阶段,这种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因为建制社会主义采取了激烈反儒家的态度,由此促使在这一阶段儒家采取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态度。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过去三十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场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是建制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模式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同时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陷入困境,所以有一个向中国的回归倾向。

    ——姚中秋《儒家能给社会主义带来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古代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社会倡导回归儒学的原因。
    (3)、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古今利用儒学思想的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