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八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2-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 禁毒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1839年6月在虎门当众销烟的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李鸿章 D、魏源3. 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部的是( )A、上海 B、宁波 C、厦门 D、福州4.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A、保护鸦片走私 B、中国禁烟 C、打开中国市场 D、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5.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6. 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7. 被掠夺焚烧的圆明园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英法联军的这一罪行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中(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定都( )
A、西安 B、南京 C、永安 D、安庆9.如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 ──猴、虎、牛三铜首。致使它们流散国外的侵略者是( )
A、俄国 B、英国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10. 2010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新疆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天山南北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无独有偶.晚清的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并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辽阔的西疆完成了中华民族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材料中的“他”是(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曾国藩11. 某部电影中有如下片段: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中国北洋舰队致远号朝日舰撞去…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请你为该电影题名,最适合的片名是( )
A、《火烧圆明园》 B、《甲午风云》 C、《太平天国》 D、《武昌起义》12. 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A、割地赔款 B、开埠通商 C、协定关税 D、设立工厂13. 201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某学校以此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以缅怀历史、勿忘国耻、奋发进取.下列对《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图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4. 下列国家中,没有参与八国联军的是( )A、美国 B、比利时 C、奥匈帝国 D、意大利15. 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占过北京的是(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6.对如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C、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D、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17. 19世纪60年代,随着外国入侵的不断加深,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响应“师夷长技”的口号,掀起(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8. 他,历史上褒贬不一。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留下千古骂名。他在近代中国兴办洋务,创海军,建企业,探索自强道路而不懈努力,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他是(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左宗棠 D、林则徐19. 中国近代化开端于( )A、国门被打开的鸦片战争 B、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C、推翻了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D、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20. 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21. 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诗句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康广仁22. 下列仁人志士中,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仿效西方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 )A、梁启超 B、谭嗣同 C、康有为 D、孙中山23. 辛亥革命的高潮是( )A、黄海海战 B、武昌起义 C、洋务运动 D、百日维新24.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建立了中华民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5.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 )A、蔡元培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26.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其“新”表现在( )A、宣传“尊孔读经” B、宣传维新变法 C、宣传推翻清王朝 D、宣传民主、科学27.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三国协约的成立 B、三国同盟的成立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华盛顿会议的召开28. 下列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②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③工人阶级参加起了重大作用
④在北洋政府镇压下失败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9.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前一个“天安门”是指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30.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与求富 ②维新变法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二、综合解析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接连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挨打的历史。
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1)、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刘翔同学依据材料按“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三个项目设计的知识结构示意图。李老师发现各项目均有一处知识错误,请你找出图中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改为:;
错误二:;改为:;
错误三:;改为:。
(2)、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3)、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假如你班开展一次小型演讲会,请你确定演讲会主题名称。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清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从“师夷长技”思想到“采西学”,“制洋器”为学习西方的发端,而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僵化模式: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维新思潮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直接抨击了专制僵化的封建统治思想,动摇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正统文化的统治基础。 ──摘自《晚清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论析》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就在封建文化穷途末路的时刻……“德先生”和“赛先生”作为第一代走出国门看到和学到最优秀的东西,开始在国人之间传播,中国思想历史发展从此拐了一个弯,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摘自2012年6月30日凤凰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实践”是指什么运动。它在客观上有什么进步作用?(2)、材料二反映康有为等人“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的政治主张,这个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3)、材料三中为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第一代走出国门”的人发起了什么运动?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态度?(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许多城市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其中,很多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
材料二: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近几年来,台湾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也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中山先生的精神”。
(1)、你支持哪一方?请谈谈你的选择理由。(2)、上述材料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请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材料三中,国共两党均表示继承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你认为“继承”的内涵主要是什么?3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15年,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和“科学”是哪一运动的两面大旗?这次运动的领导人和主阵地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引发该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