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7-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 2.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 3.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
    A、和谐人际关系 B、维护社会秩序 C、确立儒学独尊 D、巩固专制统治
  • 4. 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小农经济趋于衰退
  • 5.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 6.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知行合一” D、人性本善
  • 7. 康熙八年三月八日,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关于清初期“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
  • 8. 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了(  )
    A、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 B、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 C、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 D、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 9. 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    )
    A、表明对仁德政治的向往 B、具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色彩 C、认为臣子弑君主无罪过 D、主张废除君主制还政贤人
  • 10. 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时间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
    A、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 11. 学者费正清指出:“1911年革命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事实上,这个国家很快就陷入了以军阀统治为特征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不统一状态”。“稳定的政府”没能建立的根源在于(    )
    A、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与破坏 B、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的背叛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D、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 12.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进、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13. 192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将来的发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中共中央提出此主张的意图是(    )
    A、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C、抵制“城市中心论”的主张 D、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 14. 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首都与前方军队,皆多得一日无穷之益,总理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
    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B、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D、中共战略反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 15. “一五”计划是在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的情况下开始的,它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到1957年底,156个项目中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材料旨在说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
    A、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完全依赖于苏联经济技术援助 C、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环境 D、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16. 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销违宪新法”。这说明古代雅典(    )
    A、严格的限制公民的自由 B、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C、公民没有新法的提案权 D、陪审法庭拥有最高权力
  • 17.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这说明启蒙运动(    )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 18. 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初期,当时德国的一些资产阶级自由派人士抱怨德意志帝国“是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筑物,包含统一的因素太少。”材料表明德意志帝国是(    )
    A、中央集权制国家 B、联邦制国家 C、专制主义的国家 D、议会制国家
  • 19.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分析英国贸易政策时指出,“正是以前支持保护主义的资产阶级现在给予了英国的自由贸易以坚定的支持。”“如果对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政治理想和兴趣所在不抱任何偏见,那么自由主义经济学本来是可以继承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的。”作者旨在强调贸易政策(    )
    A、得到资产阶级的支持 B、前后具有继承性 C、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D、本身具有阶段性
  • 20.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这说明(    )
    A、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D、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 21. 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    )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C、否认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 D、从现代化角度对工业化做了肯定
  • 22.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中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 23. 有人说:“如果说15—16世纪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17世纪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而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才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被驱逐出去。”这种现点主要基于(    )
    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B、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 C、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的提出
  • 24. 贝多芬崇拜拿破仑为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把《英雄》交响曲的题词改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由此可知贝多芬(    )
    A、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 B、对自然与人类心灵的描绘 C、反抗法国侵略的民族意识 D、对社会黑暗与丑恶的揭露

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全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成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腹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承天太后,名萧绰,辽景宗皇后,江圣宗生母,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执政期间,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和法令,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州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政革的历史影响。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6年1月的《法兰克福报》上有一篇报道这样写到:“德国主要是一个大陆强国。它在陆上的力量使它获得无可争议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德国执行世界政策的愿望与加强德国地位是不协调的;这倒会使人们怀疑德意志帝国的和平意图,在政治舞台上造成了一种新的难以估量的局面。”这种声音没有引起威廉二世的重视。他认为,德国需要变成一个殖民帝国,这个殖民帝国需要一支海军来保护,这时候的海洋在他们眼里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它已经成为生死攸关的神经,如果我们不想让一个蒸蒸日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民族变成一个老气横秋的衰败民族,我们就不能允许这条神经被割断”。德国比其他殖民帝国登上舞台的时间要晚,因而开始“全速前进”。由于海洋领域的开拓,德国的入侵扩大到远东、南太平洋、近东、中东和北非。

    ——摘编自胡德坤、刘娟《德意志第二帝国海洋战略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威廉二世避免“神经被割断”的措施及产生这种认识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国崛起和国家海洋战略的关系。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寿,1818年出生于手工业之乡江苏无锡。徐寿“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亦“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后遂潜心于科技研究。徐寿深受欧洲译著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科技思想的影响,自制机械时“必将究察物理,推考格致,始觉惬心”。1865年,徐寿等人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未假洋人之手,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被赞为“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的一例”。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17年,首创化学元素的音译方法,新造出如硒、碘、钙、锂、钠等汉字,大大降低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徐寿晚年在上海开办我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并与英国人傅兰雅合作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1884年卒于格致书院寓所。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大学智慧》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进行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寿的主要成就及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