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江苏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6-12 类型:高考真卷

一、选择题

  • 1.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2.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 3.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 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 5.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 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 7.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 8.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 9.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 10.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 11. 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
    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
    1954年7月开始 1.5 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 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年11月17日开始 1.5 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年12月1日之前 1 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年12月1日之后 1.5 斤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 12.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13.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 14.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 15.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 16.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 17. 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
    A、经典力学的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 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
  • 18.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 19.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 20. 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二、非选择题

  • 21.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22.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 23. 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 24.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 25.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
  • 26.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他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

    ——达尔文《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

    材料二: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他们的依据有三: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李春元等主编《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及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提出的重要理论。
    (2)、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学家从哪些学科的视角肯定达尔文的推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推论的影响。
  • 27. 北京故宫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永乐年间,夺得帝位的朱棣,为了达到威镇北方、控驭全国的目的,迁都北京,于是迫使全国的农民、军士、工匠修建了比南京更为壮丽的北京宫殿。

    ——摘编自万依等《故宫——东方建筑的瑰宝》

    材料二:世界上的建筑师看过北京故宫以后,无一不发出赞美和惊叹。这一建筑早已达到最高的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达到任何文化都难以超越的程度。它的组织方法、构图意念,绝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管在技术上、艺术上,它都是继承了伟大的传统而来的。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棣在北京修建宫殿的目的,指出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故宫的文化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