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6-0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自给自足  B、土地私有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 2. 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 3. 下图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用于(    )

    A、冶铁 B、灌溉 C、耕作 D、纺织
  • 4. 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 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 D、专业市场出现
  • 5.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加强了对市场的直接监管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 6. 《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 B、“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D、“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 7.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
  • 8. “由洋务运动所造成的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乃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深刻地动摇了建立在小生产方式上的封建专制政体的根基。”这段材料 (    )

    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 B、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客观发展 D、叙述了近代主流意识形态
  • 9. “民族资本主义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这一物质基础出现于(    )
    A、明朝中后期 B、十九世纪60,70年代 C、19世纪末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10.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与材料反映的观点无直接关系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京师同文馆
  • 11.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12.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在(    )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5~1949年
  • 13.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一五”计划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工业化基本实现
  • 14. 观察下面两幅图,两图表明(    )

    A、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不断深入 B、中共坚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C、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实质性变革 D、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
  • 15. “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 16.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17. 刘少奇在建国后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 18. 为解决广东居民偷渡到港澳的历史难题,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父亲)指出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广东临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此后,中共中央在广东首先尝试这一主张的措施是(    )
    A、创办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19.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20. 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二、判断题

  • 2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 22.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 23. 下图所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24. 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25.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三、非选择题

  • 26.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一直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1865年,李鸿章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重新建造厂房,办起了金陵机器局,简称宁局。……1881年,宁局仿制成功美式加特林机关炮(亦称十门连珠格林炮);1884年首次仿制成功德国克鲁森式37毫米2磅子后膛炮和美式诺登飞多管排列机枪,1888年又仿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马克沁单管重机枪,1889年制成的射程远、命中率高、穿透力强的德国新式步枪,成为金陵制造局的名牌产品。

    ——王伟、梅正亮《跨越三个世纪的强国梦——档案史料中的金陵制造局》

    材料四: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为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1872年,招商局委庄椿山为司事,也在南京下关设棚厂,接运客商。所谓“棚厂”,即简易码头,没有轮船码头,仅有栈房供乘客候船……招商局从芜湖调来四川号趸船,碇泊于下关江岸的木栈桥旁(今四号码头)。于是,1882年10月20日,南京第一座轮船码头“功德船”出现在下关江边。

    ——《洋务运动下关百年商埠繁荣的起点》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生产经营方式?概括材料中体现的这种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晋商发达的主客观因素。
    (3)、材料三中金陵制造局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该企业属于哪一类型的洋务企业?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材料四中招商局创办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以招商局为代表洋务民用工业创办的初衷是什么?
  • 27. 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
    (1)、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推动其发展的外因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促使其发展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什么?

    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